最近,中印之间关于盾构机的争端又有了新进展。大家可能还记得,之前有三台印度订购的盾构机被卡在了中国港口。这三台机器表面上是德国海瑞克公司的品牌,其实是在广州制造的,用于当地的高铁项目。但因为中国海关没有放行,这些机器一直滞留到现在。
至于为什么被扣?外界有不同说法。有的声音说是印度没付清尾款,也有报道说是中方以“技术审查”和“出口限制”为由推迟清关。不论原因如何,事实就是设备到不了印度。现在,剧情有了“续集”。
根据《印刷报》的报道,德国驻印度大使阿克曼站出来发声了。他指责说,中国出于政治原因,在海关环节扣留了至少三台本该出口印度的盾构机。这不仅影响了德国企业的正常业务,还拖慢了印度的重大工程。
同时,他表示,德国海瑞克公司正在寻求在印度本土建立工厂,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推动供应链的多元化。听上去,德国企业似乎是要“绕开中国”,直接把产能搬到印度去。问题来了,真有这么容易吗?
我们知道,盾构机不是普通设备。它的体积巨大,技术复杂,需要完整的供应链和大量配套的零部件。德国企业如果真的要在印度设厂,光靠当地的条件,能不能拿到关键零部件?能不能保证质量?这都是大大的问号。
更关键的是,印度可不是一个让外资放心的地方。很多跨国公司在印度栽过跟头。复杂的政策、反复无常的法规,再加上效率低下的行政系统,往往让外资企业进得去,却很难全身而退。可以说,印度是出了名的“外资黑洞”。德国企业真要大规模投资建厂,结局可能是有来无回。
从这次德国方面的表态来看,他们其实是第一个退让的。中印双方都在坚持,德国却急于摆脱困境。为什么?原因很简单。经济压力太大。德国经济在过去两年遇到重重挑战,出口下滑、产业外迁、能源价格高企。企业急着寻找新的市场和订单。印度看上去是一个大市场,所以他们宁愿冒险,也要进去分一杯羹。
但这种“病急乱投医”的做法,往往风险比机会更大。尤其是在印度这种环境里,德国企业很可能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也低估了现实的复杂性。
从大局来看,这场争端不仅仅是企业之间的贸易问题,它背后折射的是国际关系的角力。中国扣留盾构机,不是单纯的商业摩擦,而是对印度态度的一种回应。印度最近在南海问题上跟随美国频频挑衅,又在边境地区动作不断。中国当然不会坐视不理。关键设备被卡住,就是最直接的信号。
而印度方面呢?他们当然很焦急。高铁项目是莫迪政府对外宣传的重点工程。现在一再延误,不仅影响国内形象,也拖慢了所谓的“现代化计划”。印度政府在这个问题上没得选,他们只能想办法妥协。
德国的出现,看似是来打圆场,但实际上却显得有些仓促。他们选择在这个时候公开指责中国,更多是为了对冲印度方面的压力,同时也想自救。但效果如何,值得打个问号。
可以预见的是,就算海瑞克真在印度建厂,也不可能马上解决问题。盾构机的生产涉及大量高端零部件,这些大多数还是要依赖中国。德国企业能搬走的,只是部分装配环节。印度想借此摆脱对中国的依赖,恐怕并不现实。
一句话,德国是第一个“投降”的,但这种投降未必能换来他们想要的结果。中印僵持不下,德国急于站队,反而暴露了他们的焦虑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