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的大二学生小翔(化名)在连续三周夜班后猝然离世,将高校实习管理的漏洞与实习生权益保障的困境再次推向公众视野。
这起发生在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合作物流企业之间的悲剧,暴露了三方协议履行中的监管真空、实习时长超限的行业乱象,以及学生健康诉求被漠视的制度性缺陷。
随着警方调查的深入,事件背后的责任归属与制度反思正逐步展开。
事件核心事实梳理,根据家属陈述与多方求证信息,小翔的实习轨迹呈现出令人揪心的异常状态。这位大二学生自7月2日起在学校合作的鄂州某物流企业开始实习,从事快递搬运、卸货等体力工作,却陷入了无休止的夜班循环。排班记录显示,其8月实际工作26天,仅休息5天,9月排班更是达到26天工作、4天休息的高强度状态,尤其在8月25日至9月13日猝死前的20天内,未获得任何休息时间。
工作时长的严重超标伴随着作息的极端颠倒。据同学透露,小翔7月和9月的夜班时间为晚10点至次日早7点,8月更是调整为凌晨1点至中午1点,这种昼夜颠倒的工作模式持续了近三个月。家属强调,孩子入职体检显示身体健康,无原发性疾病,因此将猝死原因直指长期熬夜、高温作业与过度劳累的叠加效应。更令人痛心的是,家属声称小翔曾向校方反映工作疲劳的情况,却未获得任何实质性回应,最终在9月13日下班回家后突发意外,经抢救无效因"心脏性猝死"离世。
涉事各方对此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说法。校方相关工作人员否认收到过学生的疲劳反馈,称已成立工作专班配合调查,并表示将给予家属人道主义关怀;
物流企业则辩解称"正常情况下每周都排休,每月4至6天,业务高峰期加班需员工自愿",同时承认鄂州公司因业务类型特殊只有夜班,并表示正积极配合调整其他实习生的班次。
目前鄂州市有关部门已协同警方介入,重点调查提前上岗(协议履行时间为9月30日,实际7月2日即上岗)的指令来源、打卡记录的真实性,以及工作强度与猝死之间的因果关系。
在这起悲剧中,学校、物流企业与监管部门的责任边界亟待厘清。从法律层面看,虽然实习生与用人单位之间不构成劳动关系(依据原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不适用《劳动法》关于工时、加班的强制性规定,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肆意突破基本劳动保护底线。根据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实习单位应"合理安排实习学生的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不得安排学生加班和夜班",特殊行业确需夜班的"应经学校同意并报主管部门备案"。涉事企业既未履行备案程序,又安排连续三周无休的夜班,明显违反了部门规章的强制性要求。
学校的监管失职更为突出。作为实习活动的组织方和三方协议的参与方,学校负有对合作企业资质审核、实习过程跟踪、学生权益保障的法定职责。但从事件发展看,校方至少存在三重失职:一是未核实企业实际用工情况,对提前两个月上岗的违规行为视而不见;
二是未建立有效的实习反馈机制,即便如校方所言"未收到疲劳反映",也暴露了其跟踪管理的缺位;
三是对合作企业的夜班安排未履行审批备案义务,放任学生陷入危险的工作状态。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广州某高校学生实习猝死案中,法院虽以"管理疏忽与死亡无必然因果关系"驳回家属诉求,但明确指出学校对实习活动负有"有限度的指导管理责任",本案中校方的失职程度显然更为严重。
实习乱象背后的深层成因,这起猝死事件并非孤立个案,而是高校实习管理体系长期积弊的集中爆发。在职业教育扩张与企业用工成本上升的双重驱动下,校企合作逐渐异化为"用工合作",部分学校为追求就业率指标,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忽视了实习的教育本质与学生权益保护
物流行业的季节性用工缺口进一步加剧了实习生的劳动强度。每年电商大促期间(如618、双11)前后,物流企业都会面临订单激增的压力,而实习生往往成为应对业务高峰的"廉价劳动力"。涉事企业将夜班作为鄂州公司的唯一班次安排,本质上是将成本压力与管理难题转嫁给缺乏话语权的学生群体。
更值得警惕的是,企业所谓"加班自愿"的说法在现实中往往沦为空谈,在实习考核与证明发放的压力下,学生很难拒绝企业的加班要求,形成了事实上的强制加班。
学生健康意识的不足与维权渠道的缺失也助长了此类风险。20岁左右的青年群体普遍对自身健康状况过度自信,对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的危害认识不足;同时,由于缺乏明确的维权指引与诉求表达机制,学生在遭遇权益侵害时往往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即便部分学生鼓起勇气向学校反映问题,也常因"影响校企合作""服从实习安排"等理由被驳回,这种制度性的诉求压制最终将小风险累积成不可挽回的悲剧。
在教育层面,高校应将劳动权益保护纳入必修课内容,通过真实案例教学提升学生的风险识别与维权能力;同时,建立实习心理健康监测系统,对连续夜班、高强度作业的学生进行重点关注。家长也需要转变观念,避免过度看重实习薪资而忽视孩子的身心健康,与学校形成保护合力。
小翔的悲剧为整个教育系统与用工市场敲响了警钟。当实习从"教学实践"异化为"廉价劳动",当健康诉求让位于利益考量,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一个年轻的生命,更是职业教育的初心与社会公平的底线。
目前事件调查仍在进行中,公众期待一份全面公正的调查报告,更期待这场悲剧能成为推动制度进步的契机。
那些被 “自愿” 的夜班,早埋下了雷
小翔的手机里,还存着和同学的聊天记录,时间戳全是凌晨两三点。
涉事企业的说法却透着股冷漠。“我们都是自愿加班,鄂州这边业务特殊,就只有夜班。” 客服人员在电话里轻描淡写。可谁敢不自愿?实习鉴定在学校手里,企业说你表现不好,毕业都受影响。
更荒唐的是,三方协议明明写着 9 月 30 号才开始实习,小翔 7 月 2 号就被催着上了岗。现在警方正在查,到底是谁拍的板让学生提前两个月当 “廉价劳力”。
这不是个例!你的孩子可能也在 “踩坑”
小翔的悲剧,戳破了职校实习的一层遮羞布。那些藏在 “校企合作” 背后的猫腻,比熬夜更让人脊背发凉。
广州某职校女生被派去酒店当服务员,每天端盘子到凌晨,反映多次没人管,最后累到胃出血。企业说 “实习生不算员工”,学校说 “这是教学安排”,最后只能家属自己掏医药费。
这些孩子不是不想反抗,是没地方说理。80% 的实习生被强制加班,但敢投诉的不到 5%—— 怕影响毕业,怕学校给穿小鞋,更怕家里失望。
给家里有学生的提个醒:
看清楚实习协议,提前上岗、只排夜班的直接拒,教育部规定摆在那,别怕学校施压;
让孩子记好考勤,加班记录、聊天记录都存着,真出事了是证据;
小翔的妈妈现在还在等说法,企业说给 “人道主义补偿”,学校说给 “关怀”,可这些换不回那个会跟她撒娇说累的儿子。
希望这场悲剧能真的叫醒某些人 —— 实习是学本事的,不是卖命的。要是连命都保不住,再高的工资、再好的 “合作”,又有啥用?
你身边有过离谱的实习经历吗?欢迎在评论区说说,让更多人避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