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暴涨432%,上汽半年赚了60亿!

当上汽集团2025年半年报里“扣非净利润54.3亿元,同比暴涨432%”这行字亮出来时,整个车圈都没法再忽视这家老牌车企

当上汽集团2025年半年报里“扣非净利润54.3亿元,同比暴涨432%”这行字亮出来时,整个车圈都没法再忽视这家老牌车企。

要知道去年同期,它还陷在营收同比跌12.4%的泥潭里。

如今不光营收爬回2995.88亿元(同比增5.2%);

连零售销量都冲回220.7万辆,重新回到了国内销冠的位置。

▲图源:上汽集团

20万的高阶智驾,上汽拿捏了

这翻身仗打得够响,但光看数字热闹没用,得明白它到底靠什么涨这么猛?

咱们消费者能从这波“暴涨”里拿到多少真好处?

先说说这432%的利润增长,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根源是2024年那波“动真格”的改革。

当时上汽换了班子,技术出身的王晓秋接了董事长,贾健旭来当总裁,上来就没客气;

先把智己和飞凡的研发业务做到一块儿,又在2025年初把乘用车、国际业务、研发总院这些核心板块打包成“大乘用车板块”。

紧接着一次性动了63个中高层的位子。

这不是瞎折腾,是真能提效率。

原来一款新车从立项到上市要30个月,现在18个月就能落地。

荣威D6、智己L6这些新车能密集铺货,全靠这波流程优化。

还有成本控制,零部件公司都在“先不赚利润”的调子下压缩开支,一季度经营现金流直接飙了187.98%。

钱花在刀刃上,利润自然就挤出来了。

当然,光靠内部挖潜不够,还得有“爆款”。

和华为合作的尚界H5就是这个角色。

8月25日开预售,16.98万起的价格,搭载华为ADS 4智驾,18小时订单就破了5万。

▲图源:微博

这款车其实是踩准了消费者的痛点。

20万以内想买带高阶智驾的车,之前没太多选择,尚界H5刚好补了这个空。

不过华为现在跟好几个车企合作,以后“界”字辈车型越来越多,今天买的尚界H5,明年会不会就成了“过时款”?

而且听说华为给每家的技术支持都差不多,到时候16万的尚界和20万的问界,开起来差别不大,这钱花得值不值,心里没底。

高端车型,靠不靠谱?

再看销量结构,表面上挺好看。

自主品牌卖了130.4万辆(同比涨21.1%),新能源64.6万辆(同比涨40.2%)。

但其实有着“偏科”的问题。

低端市场靠五菱宏光MINIEV和缤果撑场面,上半年卖了25万辆,但这俩车的价格摆在那儿。

3.58万到8.48万,配置能寒酸到什么程度?

高端市场更尴尬,智己近半年才卖了不到3万辆,7月单月就6000辆,还不如一些新势力的零头。

之前智己L6还因为定价模糊被骂“营销欺诈”,车主投诉空调故障、音响杂音的也不少。

30万的车,品控还不如十几万的合资车,这“高端”标签实在站不住脚。

海外市场倒是个亮点,上半年卖了49.4万辆(同比涨1.3%)。

尤其MG在欧洲,顶着反补贴税还卖了15.3万辆,同比涨16%,成了当地卖得最好的中国品牌。

但国内消费者看了更气:“同一款MG,欧洲版有全景天窗、座椅加热,国内版就成了小天窗、织物座椅,合着好东西都先给外国人?”

▲图源:百度百科

而且上汽还计划未来推17款海外车型,建欧洲工程中心,这心思都放海外了,国内消费者能不能先享受到同等配置,谁也说不准。

技术层面,上汽总说自己十年砸了1500亿研发,固态电池能量密度破400wh/kg,2026年要量产。

但对现在买车的人来说,这些都是“画饼”。

当下更关心的是现有技术靠不靠谱。

智己车主说盲区影像老卡顿,修了三次都没好,4S店最后甩一句“这是系统通病”;

LS7车型有共振问题,车主只能自己买隔音棉、耳塞缓解,这也不是高端车该有的体验。

上汽,自己的硬货少了

还有智能化,虽然和OPPO合作了车机互联,荣威能用火山引擎的AI;

但说白了,核心技术大多靠外部合作,华为智驾、阿里斑马系统,自己的“硬货”没多少。

等以后华为把技术给更多车企,上汽的智能化优势还能剩多少?

政策红利也帮了不少忙,各地搞“以旧换新”,上海补1.5万,西安补2万,上汽还配套了置换补贴、购车礼包。

但实际体验不咋地。

有消费者吐槽:“申请补贴要跑好几个部门,提交十几份材料,到账得等俩月,说是补贴,折腾下来还不如直接砍价来得实在。”

▲图源:电车网界

还有地方把补贴和指导价绑在一起,表面说补1万,实际车价先涨5000,等于只享受到一半优惠。

资本市场倒是给面子,股价一度涨停,但最后收在18.93元,还是透着谨慎。

432%的利润增长里,有不少是改革初期的“红利释放”,扣除一次性因素,净利率才2.83%,不算高。

下半年能不能稳住,全看尚界H5能不能兑现月销2万的目标,智己增程车型能不能打开市场,奥迪E5能不能救合资品牌的场。

▲图源:太平洋网

要是这些新车卖不动,这波“暴涨”可能就是昙花一现。

说到底,上汽这波逆袭,对消费者来说是喜忧参半。

喜的是选择多了:10万以下有五菱,20万左右有尚界,30万以上有智己;

而且竞争激烈了,车企不敢随便加价,性价比能高一点。

忧的是“选择困难”——低价车配置寒酸,高价车品控不靠谱,中间档怕技术过时;还有同质化,都是华为智驾、都是大屏车机。

除了标不一样,差别越来越小。

上汽用432%的利润证明了自己还能打,但这场翻身仗不是终点。

对咱们消费者来说,车是开好几年的东西,比起财报上的“暴涨”,日常用车的踏实感才更重要。

上汽要是真想稳住销冠,不如少搞点花架子,把品控抓上去,把消费者的吐槽当回事。

毕竟能让它涨起来的,最终还是掏钱买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