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朋友圈,看到个扎心的段子:现在大学生找工作,不是“求老板给个位置",是“求老板给自己留个位置,好让我倒贴钱养活自己"。这不是开玩笑,是真扎心!
当学历贬值遇上就业寒冬西安校园招聘会上,某企业招计算机专业,薪资直接挂出“1-1000元"。我当场就笑出声了——这年头,连捡垃圾都能赚个百八十的,你这1000块,怕不是连生活费都不够吧?无独有偶,当地一家建材研究所给材料专业本科生开的工资2200块,这在西安租房后还剩个啥?
这些令人瞠目结舌的招聘背后,其实藏着不少企业的“小心机”。专挑应届生下手,开个低工资,试用期一过就“不合格",然后又招新人,循环往复。我有个同学,就被这样“收割"过——试用期三个月,最后被告知“不符合要求",第二天公司又贴出新岗位招人。简直就是“韭菜收割机"!
有的央企仗着毕业生求稳的心态,“铁饭碗”变成了“铁枷锁”;有些大厂则把校招玩成了人才储备游戏,高薪招进来却不给发展空间;更离谱的是那些完成招聘指标的“表演型”企业,纯粹是来招聘会走过场。
这就好比去菜市场买菜,摊主明明不打算卖,却偏要摆个摊子喊价,顺便看看今天的行情。只是苦了那些认真找工作的毕业生,白白浪费了时间和期待。
还有的大厂,专门去名校高薪招人,但其实根本不需要那么多,就是不想让竞争对手挖走人。“高薪"?对毕业生来说是高薪,但对行业来说,就是“骗人"。然后,不给具体晋升空间,就让毕业生在公司“耗着",耗到没价值了再开除。
面对这样的就业环境,与其抱怨,不如主动升级打怪。首先要明白,现在的就业市场早就从“学历论”转向了“能力论”。一份亮眼的项目经历,可能比漂亮的成绩单更有说服力。
比如可以考虑在新兴领域发力,人工智能、物联网这些行业正在疯狂抢人。或者把目光投向新一线城市,这些地方不仅生活成本更友好,人才政策也相当给力。就像打游戏要选对副本一样,求职也要找准赛道。
如果觉得传统求职路太卷,不妨试试这些野路子:
关注那些正在快速发展的细分领域,比如宠物经济、银发产业等
把专业技能变成副业,在接单平台上积累实战经验
考虑跨领域发展,用复合背景打造独特优势
求职就像谈恋爱,单方面跪舔往往没有好结果,势均力敌的关系才能长久。与其在低薪岗位上内耗,不如花时间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说到底,大学生不是“韭菜",是未来的希望。找工作不是“倒贴钱",而是要找到真正能让你成长、有回报的岗位。别让企业把你当"工具人",要让自己的价值被看见!
下回再看到“1000元月薪"的招聘,直接转身走人——这哪是工作,这是“倒贴钱"啊!你的时间和才华,值更多!
就业市场从来都不是公平的游戏,但规则既然已经改变,我们也要及时调整策略。与其被奇葩招聘气到牙痒痒,不如笑着把这些经历当成求职路上的调味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