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这一概念最初由人类学家格尔茨提出,用于描述农业社会在资源有限情况下,劳动投入增加而产出不增的现象。
尽管内卷在过去描述的是农业社会,但今天这个词的本意,仍然没有变。那就是劳动投入增加而产出不增的现象,都可以被称为内卷。
所以,现在来回答这个问题,内卷,卷的到底是什么?
其实是人们渴望维持或增加收入的底层动机带来的结果。
但为什么会内卷呢?
从宏观角度来看,目前国内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的确远超欧美,甚至是日韩。以汽车行业为例,其他汽车大国的汽车制造商屈指可数,但我国仍然还有100多家汽车制造商在争夺市场份额。
在太阳能领域,我国的太阳能组件制造商数量也非常多,以至于产量高出全球需求的50%,而国内100家锂电池制造商生产的电池总量也高出全球需求的25%。
竞争有好,自然也有坏。竞争可以促使企业更多创新,但大量的竞争也导致了价格战、亏损和坏账,这正逐渐演变成一个相对严峻的问题。
如果内卷一直持续下去,会带来什么后果?
首先就是价格的螺旋式下降。一家企业降价,其他企业不得不选择跟进,进而导致价格一路下跌,一旦消费者有了商品价格不断下跌的预期,那么将在短期内难以恢复。
20世纪90年代,日本就曾经发生过类似的事件,一度让日本陷入到了价格螺旋式下跌的周期循环之中。
所以,为了遏制竞争,我国正在通过各种办法来让企业维持价格稳定,并开始削减补贴来遏制这种现象,虽然做不到涨价,但不降价本身,也是一种胜利。
当然,内卷之所以会发生,本质上还是因为我们过于依赖投资,而不是消费,这就导致产能过剩,当消费相对疲软,生产却越来越多的时候,价格下跌几乎就是必然的。
内卷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类学金格尔茨认为,印度尼西亚无法养活自己,是因为该国的人口增长速度超过了农业生产力提高的速度。
格尔茨用人类学术语“内卷”来描述这种恶性循环,指的是一种不能适应变化的文化模式。
而内卷这个词在国内流行起来,其实也就是近几年的事情。在新冠期间,最早是一名清华学生在夜里一边骑自行车、一边把笔记本电脑放在车把上工作的视频在网上流传,这是内卷开始流行的起点。
一开始这个词并没有引起特别大的共鸣,一直到2024年,当企业开始出现亏损,外贸开始出现结构性问题的时候,内卷一词的流行达到了巅峰。
去年7月份,我国首次把治理“内卷式”恶性竞争作为首要任务来抓,短短五个月后,更是要承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
2024年,可以说是内卷整治的元年。
那么一年过去了,内卷现象更少了吗?
不管是对个体还是对宏观而言,只要是劳动投入增加,但产出不增的现象,我们都可以称之为内卷,从这个角度来看,要想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就彻底“消灭”内卷,仍然还有一定的难度。
为什么难?因为内卷的重点不是卷,而是为什么要卷。
产能过剩、消费不足,新增岗位太少,这些都可能会导致内卷现象的发生,所以要想整治内卷,首要解决的,就是产能问题。
如何解决产能问题呢?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就是通过减少产量、收回信贷以及让公司破产,市场就能够解决过剩的问题。
但这么做又会引发另一个问题,即就业压力。本来就业市场的压力这几年已经有目共睹了,如果现在让市场发挥全部效力,那么产能问题是缓解了,但就业端的压力又会很大。
所以,我们目前的做法是约谈汽车制造商、银行、水泥生产商以及电商平台等等,让他们不要过度降价。同时组建各种企业联盟,缓解各行各业的价格战问题。
与此同时,还需要向地方发出信号,不要为亏损的地方企业提供帮助,这些都是重大改变,绝非一蹴而就的事情。
事实上,这也不是我们第一次这么干了。
早在差不多十年前,我们就曾发起过一场类似的措施,以减少钢铁供应。当时许多钢铁厂停产了高炉,但最终钢铁产量却不降反升。
这背后还是一套相对矛盾的机制在发挥作用,一方面要减少供应,但另一方面,地方又迫切希望这些企业扛起就业的大棋,当这两个目标相冲突的时候,就很难把一件事做到极致。
所以,平衡和取舍,才是最终的王道。
而内卷最终不仅仅要靠市场出清机制,更重要的或许还是要扶持消费,来达到一个产销平衡的局面。
目前我国居民消费约占GDP总量的40%,这个数字尽管已经很高了,但和美国69%比起来,仍然稍显不足,甚至是和印度相比,我们的消费占比都仍然偏低。
当消费不足,而我们又是制造业大国的时候,就只能够靠外销,但现在外销面临的贸易壁垒越来越高,这也会进一步加剧国内的内卷。
因此,刺激消费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要扩大内需,要刺激消费,我们就必须要回答另一个问题:为什么国内消费相对偏弱?
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国内家庭大量存钱,以弥补薄弱的社会保障体系。
这几年关于如何刺激国内消费支出的建议并不少,从降低所得税到提高养老金和医保覆盖率,再到出售地方企业并向全省居民分配股权等等,均有探讨。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改善了社会保障体系,同时在税收方面也在不断做减法,这些都有利于进一步刺激消费。
但这只是消费不足的一部分原因。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收入不足,才是制约消费的最大力量。
十年前月入过万是稀缺的,十年后的今天,月入过万仍然是稀缺的。未来要想真正刺激消费支出,除了必要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之外,提高居民收入,也很重要。
而不管是社会保障体系,还是提高居民收入,亦或是给职场企业减负,这些都可以说是相当重大的工作,也是需要非常深入的变革。
我们必须要明白的一点是,过去的投资拉动增长的模式已经难以继续驱动经济高质量增长,反内卷的本质,还是为了经济能够高质量可持续增长,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要依赖消费驱动。
毫无疑问,这是一次重大的转型,它不仅仅意味着我们摆脱当下,更重要的是,它还为我们的未来发展,指明了相当重要的一条路,现在方向已经有了,唯一的问题就在于,我们要如何到达。
end.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