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帛书版的“大器免成”和传世版的“大器晚成”,看似只差一个字,意思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此出自道德经的德经部分,意在表述“上德”的状态。
德经起始即扔出一个观点: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这句话听上去非常怪异,用普通思维根本无法理解。
既然是上等的德行,怎么又说“不德”呢?
“不德”≠“无德”,只是这种德行,极其微妙,如同“道”一般,虽无处不在,无时无刻不在滋养万物,却又几乎无法被觉察!
上品之德很难被描述,因此老子拿下品的“德”作映衬,什么是下品之德呢?
就是那种整日挂在嘴边,喊着口号,拿它当作标尺去衡量众人、拿它当作准则去要求众人、拿它当作绳索去束缚众人的假仁假义。
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下品之德,敲锣打鼓,道貌岸然,要么为名求利,要么只为绑架他人;而上品之德,则是针对自身修养。
上品之德,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如暖阳融冰,不知不觉;
上品之德,没有远近亲疏,不分高下尊卑,一视同仁;
上品之德,默默无闻,不张扬,不炫耀,修养自身,行不言之教;
上德之人,超越了对世俗名利、荣辱甚至生死的执着,恬淡寂漠,清静无为……
何为大器?
能够测度、能够思维、能够衡量,有固定边际的“大”,这种大是有限的,有限的器,无法盛装无限的道,此大器可以铸成,但因其标准之高,难度之深,所以会“晚成”;
能够承载和容纳无形之“道”的“大器”,这种“大”,没有边际,没有界限,无法衡量,因此永远都处于成长和蕴酿中,这种“器”,又怎么可能有成形的时候?
大器免成,是老子对理想人格境界的构想,它可能永远也无法达到,但却不失为人生的一种美好追求和向往。
我是专注终身成长领域的董三自。道没有边界,因此成长亦没有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