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论文2026年国考申论班已经开班,线上直播授课,由我本人主讲。现在已经开课,有想学习申论课程的同学,可以与我沟通。
今天,政论文与同学们共同探讨2025年浙江省考申论B卷第二题的作答思路,并拟定参考答案。
我们先看题干:
根据资料1、2,以“文化之光照亮乡村共富路”为题,写一则短评。(30分)
要求:
(1)观点鲜明,论述深刻;
(2)结构完整,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3)字数不超过600字。
这道题要求写一则短评。近年来,浙江省常常以“短评”考察考生的能力。
什么是短评呢?就事件或现象发表的简短评论,在报纸上最为常见。
主要有三种目的:
一是为新闻报道配发评论,作用是就事论理,提供工作理念或经验方法。
二是服务某种新思想、新观点,作用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三是针砭时弊或回应相关热点焦点问题,作用是提供建议、引导舆论。
申论的给定资料,一般是关于政府治理和服务的新闻报道或事例,尤其是工作经验类的正向事例较多。因此,申论中的“短评”,一般是为了服务正向事例,即:为新闻报道配发评论。
因此,申论中的“短评”,通常有以下三特点:
第一,透过现象抓本质。
申论给定资料的内容比较繁杂,贯穿其中的观点也较多。但“短评”这种文体,要求必须抓住新闻报道或事例中最有价值的一个观点进行深刻论述;不能像写申论大作文一样进行全面论述。
“短评”更类似于申论中要求“分析透彻”的分析题,或是申论大作文中,论证分论点的方法——由浅及深。
因此,写好申论中的“短评”,首要的就是通过综合分析的方式,透过给定资料的繁杂内容,找到申论命题人的核心观点。
以这道题为例,给定资料1主要讲云龙村发展和传承蚕桑文化;给定资料2主要讲溪头村发展和传承龙窑文化。
其中内容涉及文化宣传、产业发展、经济发展、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文化资源、游客服务、技艺传承等多个角度,我们需要透过这些内容的表象,分析归纳出两个村子的共同之处,才能提炼出核心观点。
同时,问题题干要求以“文化之光照亮乡村共富路”为题,我们还要分析归纳出两个村子与“乡村共富”的逻辑关系。
通过以上分析的过程,才能综合出申论命题人的核心观点。
第二,注重行文逻辑。
申论中的“短评”与发表在报纸上的“短评”不相同。
前者主要依据给定资料,按照申论命题人的核心观点进行评论,而申论命题人的核心观点贯穿于整个给定资料;
后者主要服务当前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按照当前工作的核心观点进行评论,而工作的核心观点,可能只是这篇新闻通讯中某个段落内的一个小观点。
因此,申论中的“短评”要全面分析、充分参考给定资料;而发表在报纸上的“短评”有时只需要关注新闻通讯中的一句话,其他内容都可以忽略。
综上所述,申论中的“短评”,要把给定资料中事例的“前因后果”和“共性内容”理顺清楚,把核心观点中的各个方面的逻辑关系阐述清晰。
以这道题为例,两个村子都是以“文化之光照亮乡村共富路”的先进典型,我们通过阅读分析给定资料得知,实现乡村共富分为以下步骤:
首先,要有文化资源,再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这是基础和前提。
其次,要有游客资源,没有游客,文化资源再丰富也不能转化成经济效益。
再次,要产生经济效益,游客来了但消费意愿不强,也不能实现乡村共富。
最后,为了文化长久转化成经济效益,就要有人传承。
以上的行文逻辑,是申论命题人在命题时,就给考生设定好的,目的就是考察考生是否具备这种综合分析能力,因此,答案的行文逻辑,不能随意改变。
但如果是发表在报纸上的“短评”,起草者完全可以根据所写文章主题的需要,自行谋划和搭建行文逻辑。
第三,把握关键信息。
一些同学看到繁杂的给定资料内容,会不知所措。这时要学会通过阅读问题题干、作答要求和给定资料,综合研判所要勾画的关键信息。
以这道题为例,问题题干中要求以“文化之光照亮乡村共富路”,很显然,我们所要勾画的就是“文化如何帮助乡村致富”的相关语句。
我们再通过分析给定资料,发现两个村子都是通过文化+旅游的方式,帮助乡村致富。
而且给定资料中明确给出:“非遗+旅游”融合发展路径,让千年青瓷焕发出新时代的生机与活力”,而这两个村子都有非遗文化,也都是与旅游融合发展,这样就很容易综合出给定资料的核心观点,即:依托本地非遗文化资源,走出“非遗+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村集体经济收入和村民总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明显增加。
之后,我们在给定资料中,重点勾画与这个核心观点有关的语句,之后按照第二步“注重行文逻辑”的内容要求,组成段落即可。
整个答案的分析归纳、合并组合的思维过程,以及具体理由,需要很多文字进行阐述和解读,由于篇幅原因,我就不再本文内容中展开了。
政论文2026年国考申论班已经开班,线上直播授课,由我本人主讲。现在已开课,有想学习申论课程的同学,可以与我沟通。
政论文原创的2025年浙江省考申论B卷第二题的参考答案为(共545字):
文化之光照亮乡村共富路
云龙村、溪头村依托本地非遗文化资源,走出“非遗+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村集体经济收入和村民总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明显增加。
乡村共富先要让非遗文化活起来。云龙村依托蚕桑文化,新建小云龙蚕桑乐园、蚕俗记忆馆;溪头村依托文化资源,精心修复古龙窑,打造开窑仪式观演、非遗技艺体验等场景,为“非遗+旅游”融合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乡村共富要吸引游客来。两个村采用“政府托营+村庄经营+市场运营”发展模式,村与企业、博物馆合作,通过免费领取“蚕宝宝饲养盒”、开辟研学路线、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等文化新玩法,吸引大量人气。同时,村与村之间还组建旅游联盟,以项目共建、产业共营、资源共享打造文旅大IP,有效增加了影响力。
文化如何助力乡村共富呢?云龙村与企业合作开发有蚕桑文化特色文创产品,深受游客欢迎;溪头村将乡村民宿服务专业化、酒店化,并推出夜游产品,既拓宽农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又促进村民就业,实现乡村共富。
继承才能更好发展。文化特派员在新一代村民继续传承非遗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组织体验活动,让孩子重拾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年轻艺人也学会了传统技艺,非遗文化得到有序传承。
云龙村、溪头村乡村共富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非遗+旅游”融合发展是可行的,可以让乡村焕发出新时代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