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俄罗斯圣彼得堡及其周边地区爆发大规模假酒中毒事件。最初零星死亡案例未引起广泛关注,但随着时间推移,卫生部门发现多名死者体内甲醇浓度严重超标,部分甚至达到致死量的3至5倍,30毫升即可致死。截至9月30日,官方确认至少25人死亡,“电报”社交平台巴扎新闻则称实际死亡人数可能达33人。受害者年龄跨度从39岁至78岁,既有农村居民,也有城市劳动者,中毒事件还波及嫌疑人亲属,甚至有售卖假酒者的弟弟成为受害者之一。
此次事件中的假酒以“烈酒”名义流通市场,实为非法勾兑的工业酒精制品。执法部门经过一周追踪,锁定一家位于圣彼得堡东南部托斯诺区的公司,查获逾1300升疑似有毒酒类,并逮捕14名嫌疑人。初步调查显示,这些假酒通过隐蔽渠道进入农村小卖部、私人作坊甚至居民家中,部分销售者已持续非法贩售数十年。
假酒泛滥暴露出俄罗斯社会的多重问题:
经济困境与灰色产业链:经济压力下,低收入人群更倾向购买廉价酒精制品。部分农村地区长期存在私酿传统,甚至形成地下生产网络。例如,一名78岁嫌疑人因“买药缺钱”持续贩售假酒,其住所被查时仍囤积大量未贴标酒精液体。
监管漏洞与执法无力:尽管俄罗斯近年来加强酒类管控立法,但基层执法仍显薄弱。有案例显示,违法者仅被处以100卢布(约合人民币8元)罚款,惩戒力度远不足以震慑犯罪。
甲醇之毒与民众认知不足:假酒多含工业溶剂甲醇,少量摄入即可导致失明、器官衰竭甚至死亡。然而,部分消费者对危险缺乏辨识力,甚至将廉价酒精饮品视为生活“必需品”。
事件曝光后,俄罗斯政府采取紧急行动:
大规模清查与抓捕:警方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假酒专项打击,查封多个制售窝点,并首次以“过失致死罪”立案,11名主要嫌疑人被刑事拘留。
舆情管控与公众警示: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称此为“极其严重的悲剧”,州政府通过媒体呼吁民众停止购买非法酒类,并向社区发放甲醇危害宣传手册。
立法强化呼声再起:舆论要求修订酒精制品流通法规,加大对农村地区私酿行为的打击力度,并建立酒精原料溯源系统。
此次事件与俄罗斯近年多起假酒惨案惊人相似:2016年伊尔库茨克市因民众饮用含甲醇沐浴液致70余人死亡;2021年奥伦堡州假酒案造成34人死亡。这些悲剧均指向同一症结——经济脆弱阶层与地下酒精市场的共生关系。尽管当局多次承诺加强监管,但城乡发展失衡、法律执行不到位等问题仍使假酒顽疾难以根除。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