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黑白三国。
汉末三国,烽烟四起,军阀割据。
袁绍雄踞河北,终呕血而亡;袁术妄自称帝,渴求蜜水不得;吕布骁勇盖世,殒命白门楼;公孙瓒坐困易京,引火自焚……军阀末路,令人唏嘘。
然而,在这乱世棋局中,盘踞汉中近三十年的“五斗米道”天师张鲁,张公祺,却以一份难得的清醒与务实,为自己和家族搏得了一份令人艳羡的安稳与荣华。
阳平关前旌旗乱,降战一念定乾坤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平定关中,亲率大军剑指汉中,兵临阳平关。南郑城中,张鲁深知以汉中之力对抗曹操,无异螳臂当车,投降念头已然萌生。但其弟张卫力主抵抗:“未战先降,岂不示弱?”张鲁素非刚愎之人,遂命张卫、杨昂领兵数万,依托天险拒曹。
初战,曹军竟陷苦战。然战场瞬息万变,一次关键夜袭,曹军突破险隘,阳平关失守!南郑无险可守,张鲁再无任何胜算。
智者一言点迷津,封存府库显诚心兵败如山倒,张鲁决意投降。谋士阎圃急谏:“师君!仓促而降,恐被轻视,所得必薄。不如暂避巴中,依附杜濩、朴胡(当地部族首领)。待曹操遣使来招,那时再降,方显分量,功勋亦大!”张鲁深以为然,决定南撤。
临行,左右欲焚毁带不走的府库粮秣:“岂能资敌?”张鲁肃然否决:“不可!我本欲归顺朝廷,离去乃权宜之计,无恶意。府库财物,皆为国家所有!”他严令禁止破坏,反命手下将府库一一贴好封条,妥善保管,方才撤离。这在遍地焦土的乱世,堪称神来之笔。
巴山深处待价沽,厚待方显归诚意曹操兵不血刃入南郑。见府库完好、封条犹在、储备充盈,曹操震撼之余,瞬间洞悉张鲁深意:此非败退,实乃有序移交!这封存的府库,是张鲁最有力的“投名状”。曹操抚须大笑:“张公祺,真识时务之俊杰也!”
他深知张鲁在汉、巴威望极高,其“五斗米道”影响深远,若能招降,对稳定新土、经略益州至关重要。遂立刻遣使携厚礼入巴中招抚。
不久,巴郡首领朴胡、杜濩率先归降。曹操大喜,分巴郡为巴东、巴西二郡,任朴胡为巴东太守、杜濩为巴西太守,皆封列侯,极尽笼络。
消息传至巴山,张鲁心定。曹操厚待朴、杜,信号明确。张鲁不再犹豫,率家属部众出山,正式归降。
曹操给予张鲁超规格礼遇:拜镇南将军(高级武职),封阆中侯,食邑一万户!其五子(张富、张永、张溢等)及谋士阎圃,皆封列侯。这在汉末归降诸侯中,绝无仅有。
联姻赐爵子孙显,善始善终笑群雄曹操厚待不止于此。为巩固关系,他让儿子曹宇(彭城王)娶张鲁之女为妻。张鲁一跃成为曹魏皇室姻亲,地位更固。
张鲁亦知投桃报李。曹操将马超之妻董氏赐阎圃,又将马超幼子马秋交张鲁处置。张鲁亲手杀马秋。此举虽有对马超背弃致亲族被害之旧怨,更深意则是向曹操表忠心,与马超彻底划清界限。
纵观张鲁一生,其结局之完美,汉末三国独树一帜。本人善终,追谥“原侯”。子孙福泽绵长:
长子张富:袭阆中侯,历丞相掾、黄门侍郎,曾任汉中太守。
子张永:官至奉车都尉、议郎。
子张溢(或张盛):历牙门将军、驸马都尉、讨寇将军,任郡太守,封阆中侯。
张氏一门,在曹魏显赫荣华。
结语:识时务者,方为俊杰张鲁“善终”密码,正是“识时务”三字。
较之袁术、公孙瓒身死族灭,张鲁寿终正寝;较之刘备、孙权子孙结局难料,张鲁子孙世代官侯,安稳显达。他未称王称帝,却真“光耀门庭”,保全宗族。
张鲁的故事,无金戈铁马壮烈,无逐鹿中原豪情,却单单留下乱世生存之道:认清形势、把握时机、务实理性、善表诚意,常比一味逞强,更能赢安稳未来。
这“识时务”之智,岂非大智若愚?
(本文主要参考《后汉书》《三国志》《华阳国志》)
诸位看官,在你看来,乱世之中,宁为玉碎的英雄气概,与懂得保全族人的务实智慧,孰更难得?
欢迎评论区煮酒论英雄,友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