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初雪过后的风,总带着一股子钻劲儿,裹紧大衣往巷子里钻时,鼻尖先捕捉到的,是酸菜混着骨汤的暖香 —— 没错,就面馆的酸菜大骨棒砂锅,藏在黄河路上,却凭着有饭有菜有面,成了半个城的 “冬日念想”。

掀开门帘的瞬间,暖意裹着香气扑面而来。桌上坐得满满当当,好几桌面前都摆着一只粗陶砂锅,汤面浮着金黄的油花,咕嘟咕嘟地冒着小泡,筷子一挑,就能看见炖得透亮的酸菜和肉质多的大骨棒。邻桌的小伙子正捧着骨棒啃得欢,油星沾在嘴角也顾不上擦,只含糊着说:“就好这口,每周不来两回浑身不得劲。”

东北的酸菜,是这锅砂锅的魂。捞出来的酸菜切得细细的,深绿中带着微黄,闻着是清爽的酸,没有半分杂味。下锅前先用底油炒香,逼出酸菜的油润感,再兑上炖了半天的骨汤,那股子酸香才算真正活过来。

至于大骨棒,更是讲究。每天挑最新鲜的筒骨,得是带着筋肉的那种,回来先泡上两个钟头去血水,再冷水下锅焯,撇净浮沫后,加姜片、葱段和少许料酒,慢火炖足四个小时。等砂锅里的酸菜煮出味,就把炖得酥软的骨棒放进去,再焖上十分钟。端上桌时,骨棒上的肉轻轻一抿就脱骨,骨髓用吸管一吸,带着骨汤的鲜和酸菜的酸,暖得从喉咙一直熨帖到胃里。

老主顾李阿姨总说,这锅汤比家里的暖气还管用。“我家小子在外地上班,每次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奔这儿,说学校食堂的汤没这味儿。” 她面前的砂锅里,酸菜已经捞得差不多,汤却还剩小半锅,连汤带肉吃下去,从头暖到脚。”

灶上的大骨汤每天都是新炖的,从不掺水,“骨头要新鲜,汤要实在,不然对不起上门的客人。”
如今每次路过黄河路,总能看见屋里满满当当的人,哪怕风刮得紧,也有人愿意裹着大衣坐在外面 。汤在砂锅里冒着热气,骨棒上的肉泛着油光,酸菜在汤里舒展着,一口下去,酸、鲜、香、暖,所有的寒意都被这锅热汤驱散得干干净净。

原来冬天的幸福,有时就藏在这样一口热汤里 —— 没有花哨的调料,只有酸菜的酸、慢炖的鲜,和店家实实在在的心意,暖透了整个漫长的冬日。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