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腊月,北风如刀。
年仅十二岁的张三蜷缩在街角,破旧的单衣无法抵御刺骨寒冷。他已经两天没有吃东西了,嘴唇干裂,手脚冻得发紫。街上来往行人匆匆,无人留意这个快要冻僵的小乞丐。
“娘,我饿...”不远处,一个穿着棉袍的男孩拉着妇人的手说。
“走,娘带你去吃热包子。”妇人慈爱地牵着孩子离开。
张三望着他们的背影,眼里满是羡慕。他曾也有爹娘疼爱,可去年那场洪水夺走了一切。他摸了摸脖子上挂着的半枚铜钱——那是父亲留给他的唯一遗物。
天色渐暗,店铺陆续亮起灯火。张三知道再不找地方避寒,今晚可能就熬不过去了。他挣扎着站起来,踉跄走到一家客栈后院,缩在柴堆旁,希望能借高大的柴堆挡些风寒。
“小乞丐,走开走开!别挡着我们做生意!”店小二发现了他,挥手驱赶。
张三只得继续前行,最终在一户人家的门廊下找到避风处。他蜷缩在那里,意识渐渐模糊。
“孩子,醒醒。”
不知过了多久,一个温和的声音唤醒了张三。他睁开眼,看到一位四十多岁的男子蹲在身边,面容慈祥,手里提着一个食盒。
“我路过时看到你在这里发抖。来,趁热吃。”男子打开食盒,里面是一碗热气腾腾的米粥和两个馒头。
张三接过碗,狼吞虎咽。热粥下肚,他感到一股暖流蔓延全身。
“谢谢老爷!”吃完后,张三跪地磕头。
男子连忙扶起他:“不必行此大礼。我姓李,是个做小生意的。看你年纪,应该和我那儿子差不多大。”他叹了口气,“这天寒地冻的,你跟我回家暂住几日吧。”
李员外将张三带回家,让他洗了热水澡,换上干净衣服。李家的房子不大,陈设简单,但很温馨。李妻早逝,他与儿子李铭相依为命。十岁的李铭见到张三,热情地拉着他玩耍,两个孩子很快成了朋友。
张三在李员外家住了三天,体力逐渐恢复。第四天早晨,他主动提出要帮李家干活。
“你识得字吗?”李员外问。
“父亲在世时教过一些。”张三回答。
李员外点头:“那你帮我记账吧,我眼睛近来不太好。”
张三发现账本上有几处错误,细心改正后,字迹工整地重新抄录。李员外看了十分满意。
春节前夕,张三的远房叔叔终于找来。他在邻县做木匠,听说洪水后一直在寻找幸存族人。叔叔要带张三离开,学习木匠手艺。
临别时,张三再次向李员外磕头谢恩:“您的救命之恩,张三永世不忘。他日若有机会,定当报答。”
李员外扶起他:“好好学艺,将来做个有用之人,便是对我最好的报答。”
时光荏苒,十年转瞬即逝。
张三勤奋好学,不仅掌握了木匠手艺,还凭借聪明才智将生意做大,成了有名的家具商。他始终记得李员外的恩情,几次托人打听李家消息,却得知李员外生意失败,已搬离原处。
这年,张三接到一笔大订单,为京城新开的酒楼打造全套家具。验收那天,酒楼掌柜特别满意,邀请他见老板。
走进雅间,张三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竟是李铭!两人相认,激动不已。
“父亲病重,急需一笔钱医治。我不得已才变卖家当,来京城谋生。”李铭叹息,“这酒楼是我岳父出资,我只是帮忙打理。”
张三急忙问:“李员外现在何处?”
“在城南小屋养病。”
张三立刻随李铭前去。见到躺在病榻上的李员外,他眼眶湿润了。李员外苍老许多,但慈祥的笑容未变。
“李员外,我是当年那个小乞丐张三啊!”
李员外仔细端详,惊喜交加:“长这么大了!你过得可好?”
“托您的福,我很好。”张三紧握李员外的双手,“从今日起,您搬去与我同住,我请最好的大夫为您治病。”
张三将李员外接回家中,请来名医诊治。大夫说需用珍贵药材长期调理,费用不菲。张三毫不犹豫:“无论多少钱,都要治好恩人。”
三个月后,李员外病情好转,能下床行走了。他看着张三为自己忙碌的身影,感慨道:“当年一碗粥的恩情,你何必如此记挂?”
张三正色道:“若无当年那碗粥,我早已冻死街头。若无您收留教导,我不知人间温暖。您教我识字算数,待我如子,这份恩情岂是一碗粥能比?”
一年后,李员外完全康复。张三将他接到新宅安享晚年,待之如父。李铭的生意在张三帮助下也越发红火。
每逢腊月寒冬,张三总会熬一锅热粥,亲自送到街头无家可归者手中。
有人问他为何如此,张三答:“我曾受恩于人,知恩如粥,温饱一时,却能暖人一生。今日我施粥于人,不为报答,只为将这份温暖传递。”
李员外听闻,抚须微笑,眼中满是欣慰。
恩情如粥,温热传递,方知人间真情,绵长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