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之滨,一座千年古城正在经历文旅融合的华丽蝶变。云阳,这个重庆东北部的县城,凭借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创新性的保护利用模式,正逐渐成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从三峡文物园的匠心搬迁到磐石城遗址公园的科技赋能,从传统文物保护到数字化沉浸式体验,云阳文旅走出了一条“保护与利用并重、文化和旅游融合”的特色发展之路。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处遗迹、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着长江文明的厚重历史,而现代文旅理念的注入,则让这些沉睡的文化资源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科技赋能,磐石城遗址实现让静态的历史“动”起来
历史馈赠 奠定云阳文旅根基底蕴
云阳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漫步在这座江边小城,仿佛穿越时空隧道,从新石器时代到商周时期,从宋元山城到明清移民文化,不同历史时期的文明印记在这里交相辉映。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构成了云阳文旅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与独特优势。
在三峡工程建设中,云阳县创造性地实施了文物抢救性保护工程。位于磐石城下的三峡文物园,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园区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集中保护了11处原位于三峡蓄水线175米以下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包括南薰门、夏黄氏节孝牌坊、帝主宫等。这些文物在2000年被国家三建委、国家文物局确定为异地搬迁保护项目,按照“搬旧如旧,以原有风貌建造”的原则精心施工,于2008年底竣工。2017年全面对外免费开放后,三峡文物园不仅成为展示三峡库区历史的重要窗口,更成为云阳文旅融合发展的标志性项目。
而更具历史纵深感的,则是被誉为“夔门砥柱,东川保障”的磐石城遗址。考古发现将这座古城的历史推至距今5300—46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打破了人们对峡江地区先秦遗址分布规律的传统认知。磐石城东西长430米,南北宽130米,总面积5.46万平方米,平面呈梭形,现存前后寨门、暗堡、古井等遗迹。作为南宋抗元山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磐石城与合川钓鱼城、万州天生城共同构成了研究宋元时期军事文化的实物宝库。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此发掘面积约5000平方米,出土器物1400余件(套),这些珍贵发现极大丰富了长江早期文明发展的内涵。
值得一提的是,磐石城还见证了清代初年“湖广填四川”移民大潮形成的独特文化。涂氏宗祠作为涂氏家族精神寄托和文化传承的核心场所,生动记录了移民家族在云阳的立足与发展历程,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实证。这种深厚而多元的历史文化积淀,为云阳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意源泉和精神养分。
△三峡文物园内的龙脊石题刻复制品
创新赋能 探索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
在文物保护中,云阳文旅大胆探索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的新路径,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让静态的历史“动”起来,为游客创造沉浸式的文化体验。这种创新思维不仅体现在展示手段上,更贯穿于整个保护利用的全过程。
磐石城遗址公园是这一创新理念的集大成者。作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建设的重点项目,磐石城遗址公园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现代遗址保护利用体系。园区结合遗址特性实施分区保护,通过多处展厅、遗址原貌展示等方式打造“大空间、长时段”的展示窗口。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遗址区设置了大量交互系统,利用发掘资料精心构造战争、生活等历史场景,通过三维数字技术复原涂氏宗祠建筑,让游客仿佛穿越时空,亲历历史现场。专设的发掘体验区则将考古工作转化为研学旅游项目,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传播历史文化知识。
更具突破性的是三峡库区文物风险管控中心的建立。它是由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和云阳县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创新平台,是西南地区首个以科技手段助推文化遗产风险评估预警的专门机构。该中心以“风险评估、预防性保护、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为抓手,正在开展“三峡库区文化遗产风险监测与管理控制研究”课题,与西北工业大学科研团队合作,在三峡文物园和张桓侯庙等不可移动文物点进行监测研究试点。将前沿科技应用于文物保护,不仅提升了文物保护的科学性和精准度,也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云阳在文物数字化建设方面的成绩同样亮眼。全县珍贵文物数字化采集率达90%,走在了重庆市区县前列。云阳县博物馆推出的重庆市区县首个文物数字化沉浸式展厅,通过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为游客提供鲜活、丰富、多元的深度体验。数据显示,数字化展厅开放以来,博物馆参观人数增加了130%,充分证明了科技赋能对文旅产业的强大拉动作用。正在建设中的云阳新博物馆更是按照国家一级博物馆标准打造,占地约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成为展示长江文明的重要平台。
这些创新举措不仅保护了文物本身,更激活了文物背后的文化基因,使其成为可感知、可参与、可体验的文旅产品。云阳文旅通过科技赋能,成功实现了从“静态保护”到“活态传承”的转变,为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化探索出一条可行路径。
△石笋河大峡谷是云阳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产业融合 激发文旅经济新增长极
文旅融合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统一,让历史文化资源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云阳的探索卓有成效,通过“文物+旅游”“文化+创意”“遗产+教育”等多元融合模式,构建了完整的文旅产业链,助力文旅产业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磐石城遗址公园的经济效能转化模式颇具代表性。项目以磐石城遗址为主体,延伸发展科研、教育、旅游等多种功能,通过完善配套设施、创新旅游业态,有效串联起磐石城遗址、三峡文物园及龙脊岭公园等资源,形成规模效应。据估算,项目建成后年游客量可达60万人次,年经营收入约5000万元。这种“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的模式,实现了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旅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云阳文旅的融合发展还体现在空间布局的整体规划上。通过将分散的文化遗产点有机串联,构建了“点、线、面”相结合的文旅网络。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建设为契机,云阳正着力打造“一城一园一馆”的文旅格局:“一城”即磐石城遗址公园,展示古代军事文化与移民文化;“一园”即三峡文物园,呈现三峡库区历史变迁;“一馆”即云阳新博物馆,系统展示长江文明发展脉络。这种空间整合不仅优化了游客体验,也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在产业形态上,云阳文旅突破了传统观光旅游的局限,大力发展研学旅游、数字文创等新兴业态。磐石城遗址的考古发掘体验区、三峡文物园的专题展览、云阳博物馆的数字化展厅等,都是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特别是以文物数字化成果为基础开发的文创产品,既传播了历史文化,又创造了经济价值,完善形成了“文化—科技—产业”的完整价值链。云阳县提出的“两转换促发展”思路——将保护成果、科技成果转化为发展动力,正是这种产业融合理念的集中体现。
文旅融合的深入推进,不仅带动了云阳旅游业本身的提质升级,还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酒店、餐饮、交通等传统服务业得到提升,数字技术、创意设计等新兴产业获得发展空间,形成了多元共生的文旅产业生态。更重要的是,通过文旅融合发展,云阳的城市形象和文化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世界龙乡·天生云阳”的城市品牌越发响亮。
来源:重庆与世界
图/云阳县文化旅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