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一款SLG手游,让它持续火上十年,很难吗?
这个问题,时间已经给出了答案。在手游平均生命周期不过两三年的今天,能走过十年的产品屈指可数,确实很难!
但让不少人惊讶的是,在这中间出现了一个异类:网易旗下的《率土之滨》不仅活到了第十个年头,还在此时与顶级文化IP故宫观唐搞联动,把让每一位玩家,都能在自己的主城中,亲手建造一座太和殿。
这……似乎又不太难了。
那么问题就来了,《率土之滨》有啥秘诀把这样一件很难搞的事情,变成得如此“简单”呢?
从某个角度来看,其实也就一句话:他们不满足于“演绎历史”,而是在尝试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共建历史”。
咱们先来看《率土之滨》这次的十周年策略。他们没有选择市面上常见的消费刺激模式,没有多买多送、没有绝版返场,也没有捆绑销售的回归大礼包。
这不是官方不能做,而是不愿做。
在多数SLG靠周年庆活动反复收割老玩家、用绝版皮肤制造焦虑的今天,《率土之滨》选择了一条更难但更长远的路:把资源交还给玩家。通过【周年献礼】活动,新人玩家只需维持日常活跃,即可获得4000+虎符、1000将令、自选赛季武将、限时外观,成长周期大幅缩短。
另外,回归老玩家参与【沙场聚首】,不仅能自选五星武将,还能持续领取虎符与资源,快速追平进度。
这看似豪横“送送送”的背后,实则是《率土之滨》十年运营的精髓所在:不靠短期刺激榨取价值,而是通过降低门槛、提升体验,让更多人愿意留下、愿意共建。
这一次与故宫观唐的联动,也没有不止于把太和殿搬进游戏,更是将“共建历史”的理念落到了实处。
紫禁城的两大馆藏珍宝,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与明代商喜的《关羽擒将图轴》,将化作游戏武将的专属画像,一笔一画皆承古韵,在虚拟沙盘中焕然新生;明代“大汉将军”的甲胄形制被严谨考据,重构为部队行军外观,在铁甲铿锵间,尽显皇家仪卫的肃穆威严。
就连那些在紫禁城墙头踱步的故宫御猫,也被赋予了新的身份,成了玩家之间传递军情的聊天气泡,在憨态可掬中透着一丝皇家烟火气。
文化,就这样从展柜走进战场,从历史走入日常。
这些用心的联动也并非是一时兴起,而是《率土之滨》十年文化实践的自然延续。
早在与故宫观唐牵手之前,它就已悄然搭建起一座连接虚拟与现实的文化桥梁:与国家图书馆合作时,不仅展出古籍善本,更将玩家用文言文撰写的檄文、策论纳入“三国典籍文化特展”,让游戏中的笔墨真正走进现实文化场域;
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共建“率土人物考”项目,组织专业团队对800余位武将进行史实梳理与形象考据,使游戏内容不止于娱乐,更具备了可被学术对话的厚度。
与此同时,十周年推出的【率土战棋】,也成为“共建”理念的又一次生动实践。
这款4人对局的轻策略自走棋玩法,不拼战力、不看氪度,新人玩家可借此熟悉武将搭配与技能机制,轻松入局;老玩家则能凭借战术理解与临场博弈冲击高排名,享受纯粹的策略乐趣。活动结束时,全服前300与本服前100的玩家将获得限时头像框和聊天气泡,而全服前十更可赢取“率土之滨×故宫观唐”联名文创全系列典藏。
当一场棋局的胜利,能兑换成摆在书桌上的文化收藏,游戏与现实的边界再次被悄然打通,文化闭环就此完成。
十年来,《率土之滨》从未把自己困在“SLG”的框架里。
它在10年前开创“率土Like”品类,定义了同盟+沙盘+赛季的核心玩法;又在十年间持续创新,从文言檄文到北大考据,从国图联展到故宫观唐联动,始终让文化与玩家深度共鸣。而在今年推出“不花钱抽卡”的青春服,助力下载量再创新高,证明这份坚持依然被时代需要。
如今十周年,不搞套路跟噱头,只送太和殿、送虎符、送文化归属感。有这样一份诚意在, 让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游戏还能再火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