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全日制专升本扩招六年:从政策红利到文凭泡沫,那些被忽视的现实困境

自 2020 年新冠疫情后教育部宣布专升本扩招政策落地,至今已过去六个年头。这场以 “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为初衷的教育

自 2020 年新冠疫情后教育部宣布专升本扩招政策落地,至今已过去六个年头。这场以 “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为初衷的教育调整,在带来短期升学红利的同时,也逐渐暴露了一系列深层次问题 —— 学生能力断层、盲目追逐学历、虚假竞争泛滥,最终导致 “文凭在手,能力空空” 的尴尬局面,甚至透支着教育质量与国家人才根基。以下从政策、学生、院校等四个维度,拆解这场扩招背后的真实困境。

一、政策:扩招 “量” 的推进,难掩 “质” 的失衡

2020 年扩招初期,政策核心聚焦 “缓解就业压力”,却未充分考量全国各地方教育资源承载能力与长期人才培养逻辑。要知道就业压力并非彼时独有,就业难这种情况,不是只有 2020 年疫情那时候才有,之前好多年里,学生也一样面临“上学难、就业难” 的问题 —— 并非只有疫情期间才 “没地方工作”。地球照转、生活照过,只是不同时期就业形式有差异,却不能将疫情当作 “特殊优待” 的唯一理由,这种偏颇的考量更直接导致后续在一些教育大省出现了一系列矛盾:

录取比例 “断崖式反转”,公平性争议难平:扩招前,部分省份专升本报考七八万人,仅录取20%-30%左右的学生,淘汰率高达 80% ,不少有实力的往届生在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中被刷下,扩招后,出现了翻天覆地的翻转,仅仅淘汰百分之20-30扽学生,录取率高达百分之70,有的地区达到百分之90,部分专业出现了 ,近乎 “报了就能上”。这种 “从前太难、如今太易” 的反差,让疫情前同样面临就业难的往届生倍感不公 —— 他们不仅没赶上 “低门槛升学” 的红利,甚至因部分省份 “限制仅应届报考” 的规则,连继续升学的路都被封死:想靠专升本突破就业壁垒,却连报名资格都没有。反观部分省份,正是考虑到这一问题,不限制报考次数,允许学生反复考,给了更多人弥补遗憾的机会,两相对比,部分省份的政策显然难以令人满意。

更关键的是,招生范围的局限直接影响生源质量:仅面向当年应届生录取 60%,和面向往届生与应届生共同录取 60%,完全是两种概念。往届生中本就有因竞争激烈被刷下的优质生源,他们的专业基础、学习能力未必比应届生差,将这部分群体排除在外,不仅是对个体努力的否定,更让扩招后的 “高录取率” 失去了质量支撑,看似名额变多,实则筛选出的学生能力层次更单一。

院校承接 “捉襟见肘”,优质资源不愿参与:扩招需要大量院校承接名额,有些二本大学在前几年临时接到了招生专升本的任务,结果招收后,学校在平时课程学习中发现:“这些学生专业基础太差,教起来吃力,还影响教学质量”,纷纷拒绝招生;最初计划让本科院校与职业学院合并,又因学生反对 “本科降职本” 而搁置;最终只能让升级后的职业技术本科大学接棒继续招生。

考试难度 “人为降低”,掩盖教育短板:2024 年,部分省份的专升本提高了试题难度,试图想考察这些学生的水平到底是如何?最终,分数线出现下降,一些教育管理人员 担心“影响教育声誉”,于是,在2025 年又将难度拉回到基础难度,英语是初中难度,语文、高数的试题难度直来直去不拐弯。不如高考一样灵活,于是分数线出现了回升。看似分数提升了很多,实则让学生陷入高分是 “学生很牛” 的幻觉,完全忽视了试题本身难度的考虑和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

事实上,部分政策制定负责人在推进扩招规则时,并未做到全面考量、审慎规划,总是忽略政策背后不同群体的公平诉求与教育质量的核心价值,既没能让不同时期的学生享受同等升学机遇,也没能平衡 “缓解就业” 与 “培养人才” 的根本目标,一碗水没端平,天平始终偏向短期利益。这种规则设计的疏漏,本质上是亟待正视的历史错误。即便规则制定者试图用时间掩盖矛盾、淡化争议,但政策带来的公平失衡与质量损耗,终究会被历史清晰记录。“唯有直面问题、修正偏差,才能让专升本扩招政策回归正轨,避免在错误的轨道上越走越远。

二、学生:从 “混学分” 到 “盲目提升学历”,陷入学历追逐的怪圈

扩招政策下,部分专升本学生的学习逻辑完全错位,只围着 “考试” 和 “学历” 转,却丢掉了最核心的 “专业能力”,甚至把 “求划重点” 当成 “学习常态”,这里我们以山东等省份的一些高校举例:

专科阶段 “弃专业保公共课”,靠划重点混毕业:专升本考试侧重语文、数学、英语等公共课,学生便把全部精力放在这些初高中知识上,专业课彻底 “摆烂”—— 平时上课不听讲,到期末就找老师 “求情”:“老师,划划重点吧,我们要准备专升本考试,没时间复习专业课”。老师无奈妥协后,学生背完重点就能及格,再靠 “水赛”(花 60 块买假证的比赛)混够学分,排名挤进前 40% 就自认 “优秀”。三年专科读下来,专业知识近乎空白,连最基础的行业术语都分不清。不少大学老师对此深感无奈,纷纷感叹当前的培养模式本末倒置:“专科生本该打牢专业基础,现在却一门心思扎进公共课,专业课成了‘摆设’,到最后连行业基本常识都不懂,这根本不是升学,是‘避重就轻’。”

本科阶段 “延续划重点套路”,把 “不费力毕业” 当理所当然:升上本科后,面对需要深度理解的专业课,学生彻底 “懵了”—— 专科没学过,本科老师讲的专业理论、实际操作全听不懂。本科老师也时常困惑:“怎么这些学生专科阶段像没学过专业一样?讲基础概念要从头补,提实操要求更是一片茫然,明明是升学,却像跨领域‘从零开始’,教起来太吃力了。” 但学生第一反应不是补基础,而是继续找本科老师 “讨方便”:“老师,我们专科就是划重点过来的,本科也别难为我们了,给划划考点吧”。甚至觉得 “老师不划重点就是故意刁难”,完全没意识到本科教育的核心是 “学会专业、掌握技能”。最终本科两年过去,专业能力依旧原地踏步,只多了一张 “含金量堪忧” 的毕业证。

无视就业现实,盲目继续提升学历逃避问题: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显示,民营企业占比已超 96% ,大部分学生最终要进入民企谋生,可学生完全不愿了解就业情况 —— 老师劝他们去招聘会看看,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技能,他们不去;明知就业有年龄限制、技能要求,却一门心思跟风考研。理由很荒唐:“别人考我也考”“专升本学历不够,得考研”,完全没思考过 “考上了能做什么”“自己会不会做”,只把考研当成 “逃避就业的避风港”。

很多专升本的学生,其实活在梦里,他们的“梦”,一方面源于这些省份出题人出的专升本简单考题带来的“高分错觉”,误将应试的短期成功等同于自身专业能力过硬;另一方面,又被培训机构的虚假宣传和“升学逃避就业”的心态裹挟,忽视了升学背后的核心——是否能真正掌握知识、是否符合职业发展需求,最终在盲目追逐学历中,错过了积累实力和经验的关键时机,等到面对本科学习、考研或就业的现实时,才发现“梦”碎难圆。

三、培训机构:制造 “学历焦虑”,收割学生钱包;院校妥协:丢了 “育人初心”,成了 “毕业机器”

有的教育大省,例如山东等地的专升本培训机构,是这场 “学历泡沫” 的推手之一,他们靠制造焦虑、层层诱导,把学生变成 “付费工具”:

专升本阶段:渲染 “专科没出路”:机构大肆宣传 “专科生找不到工作,必须升本科”,把专升本包装成 “逆袭唯一路”,吸引学生报高价公共课培训班,却绝口不提 “专业课重要性”,甚至暗示 “专业课不用学”。

本科阶段:鼓吹 “本科不够用”:等学生升上本科,机构又立马改口 “本科在就业市场没竞争力,得考研”,顺势推出考研培训班,继续收割费用。他们根本不管学生专业基础差、考研上岸率低,只在乎 “续班赚钱”,对 “学生考上研后能不能跟上学习”“毕业能不能找到工作” 完全不关心。

推波助澜 “虚假竞争”:部分机构甚至间接参与 “水赛”“假论文” 产业链,暗示学生 “买证、代写论文能美化简历,方便考研和求职”,让虚假经历成了 “捷径”,进一步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让他们觉得 “靠投机取巧就能过关”,而非靠真才实学。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院校渐渐丢了 “育人初心”。国家把人才培养的重任交给学校,把学生托付给老师,本意是让教育者用专业和责任,培养出能干事、有能力的人才,而非批量制造 “有文凭、无本事” 的毕业生。可有些院校为了完成扩招名额、追求 “毕业率”,默许学生 “混日子”—— 这根本不是 “善待学生”,而是在坑国家!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根基,学校若成了 “毕业机器”,培养出的全是 “专业等于零” 的混子,不仅浪费了国家投入的教育资源,更会拖慢行业发展、影响人才储备,最终损害的是国家的长远利益。

四、最终结局:文凭泡沫破裂,“毕业即失业” 成常态

八年求学路(专科 3 年 + 本科 2 年 + 考研 3 年),一些学生只学了 “怎么应付考试”,没练出 “半点专业技术能力”,最终陷入无解困局:

企业不认可:有文凭没技能,等于 “无用功”:民企招人是为了创造价值,HR 面试时问 “你懂这个专业的基础操作吗?”“能独立完成这个岗位的基础任务吗?”,学生要么答不上来,要么只会背理论,连简单的实操都不会。企业自然不会录用:“我们要的是能干活的人,不是收藏文凭的人,招个‘专业小白’还要花时间培训,不如直接招有基础的应届生”。就算少数学生考上研究生,也基本上是层次很差的学校,毕业依旧没竞争力。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漩涡。

体制内挤不进:3% 的名额,抢不过真人才:央企、国企、事业单位等体制内岗位仅占3% 左右,这些岗位不仅看学历,更看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混文凭” 的学生,专业知识不扎实,面对笔试的专业题、面试的实操题,根本比不过科班出身、认真学专业的学生,连入围都难。

教育质量受损:国家缺 “实干者”,不缺 “混子”:中国需要的是能解决技术难题、推动行业发展的实干人才,而不是拿着文凭混日子的 “空壳子”。这些 “专业等于零” 的学生,不仅浪费了八年教育资源,还挤占了真正想学习、有能力学生的机会;长期来看,更会让企业对 “专升本学历” 失去信任,让国家的人才培养陷入 “数量虚高、质量低下” 的困境。

结语:教育该回归 “培养人” 的本质,而非 “制造文凭”

专升本扩招的初衷是好的—— 给专科生更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但六年实践证明,只追求 “量” 的扩张,忽视 “质” 的把控,甚至放任 “混毕业,混学历” 的歪风、纵容机构收割焦虑,最终只会酿成 “学生没能力、企业没人用、国家缺人才” 的多方受损结局。

高校必须清醒:国家赋予教育的使命是 “育人”,不是 “造文凭”,不能当 “毕业机器”。老师要守住教学底线,拒绝 “划重点” 的妥协,用严格的专业课教学、扎实的技能训练,让学生真正学懂专业;政策制定者要平衡 “就业缓解” 与 “质量提升”,部分省份也应该打破仅面向特定应届群体的报考限制,允许往届有升学意愿的考生重新参与报考,通过扩大生源选择范围引入良性竞争,让升学机会真正向所有凭实力竞争的考生开放。

让学生跳出 “学历幻觉”—— 学历是敲门砖,但 “专业能力” 才是立身之本,靠混来的文凭,终究撑不起未来的就业路。

让专升本真正回归 “提升人才素质” 的初衷,才能培养出 “能干事、会干事” 的真人才,既不负学生的八年青春,也不负国家对教育的期待。

评论列表

炫斗
炫斗 6
2025-09-16 15:10
作者分析的十分透彻,现在新扩招的有些地区的专升本的学生,质量确实是在下滑的,期末考试就找老师划范围,一点真水平都没有,一些公办大学为什么不招生,就是看透了这点,很多学生只为混学历,但是大学的这些老人,心里最清楚,现在的专升本的学生也应该认真学学专业本领,毕竟你们早晚要就业![赞][赞][赞][赞][赞]
正义使者
正义使者 4
2025-09-16 18:45
山东地区有的机构确实存在推波助澜,加速学历贬值的推手,为了赚钱,毫无底线。利用销售人员,在网络各种带节奏,颠倒黑白,为了赚钱,一些人明明受过高等教育,却做着这些昧良心的事情,这是目前首先要处理的问题。才能让学生安心备考,也是让教育重回正轨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