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之一,但许多人对它的认知仍存在误区,甚至因此延误了治疗或忽视预防。作为一名医生,我整理了临床中最常被问到的7大误区,并为大家揭开真相。
误区1:不抽烟就不会得肺癌?
虽然吸烟是肺癌的首要危险因素(约85%的肺癌与吸烟相关),但不吸烟者也可能患肺癌。约15%-20%的肺癌患者从不吸烟,尤其是女性腺癌患者中比例更高。生活中如二手烟、厨房油烟、空气污染(如PM2.5)、氡气(家庭装修材料释放)等均可诱发肺癌。因此无论是否吸烟,都应远离油烟和雾霾,40岁以上人群建议定期做低剂量螺旋CT筛查。
误区2:肺结节就是肺癌,必须马上切掉?
实际上,90%以上的肺结节是良性的,初次发现的肺结节需根据大小、形态判断风险,多数只需定期随访观察,只有持续增大、边缘不规则或有毛刺的结节才需进一步检查。因此,发现肺结节别恐慌,遵医嘱定期复查即可,盲目手术反而可能损伤肺功能。
误区3:肺癌会传染,要远离患者?
肺癌不是传染病,不会通过呼吸、接触或共用餐具传播。某些与肺癌相关的病原体(如结核杆菌)可能传染,但肺癌本身不具备传染性。因此,患者的家属和朋友应给予心理支持,而非隔离,多陪伴患者,鼓励其积极配合治疗,保持良好心态。
误区4:手术会加速癌细胞扩散?
规范的手术是早期肺癌的首选治疗方式,并不会导致扩散。手术切除病灶可有效控制肿瘤进展,术前会通过影像学评估确保无远处转移。早期肺癌患者应把握手术机会,切勿因错误观念耽误治疗。
误区5:肺癌是老年病,年轻人不用防?
近年来肺癌年轻化趋势明显,30-40岁患者并不罕见。年轻患者多与遗传基因突变(如ALK融合)、长期熬夜、压力大、免疫力下降相关。并且年轻人症状不典型,确诊时往往已到中晚期。因此,无论年龄,若有长期吸烟史、家族史或持续呼吸道症状,务必及时筛查。不要等到出现明显症状时,才追悔莫及。
误区6:吃保健品可以防癌抗癌?
没有任何保健品能预防或治疗肺癌!某些补充剂(如维生素E过量)反而可能促进肿瘤生长。真正的预防是戒烟、远离污染、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和规律运动。勿轻信“抗癌偏方”,科学治疗才是正道。
误区7:做完手术就彻底治愈了?
肺癌术后仍需定期复查,防止复发转移。术后前2年每3-6个月复查一次CT,5年内每年至少一次。健康生活方式(戒烟、营养、运动)可降低复发风险。治疗是长期过程,术后管理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