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29日,2025中国汽车充换电生态大会在安徽省合肥市举办。本届大会以“十年奋进,智启未来”为主题,由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充换电分会联合主办,设置了1场闭门会议、1场大会开幕式暨主论坛、6场主题论坛,以及多场特色专场活动,并新增了“充换电产业十周年发展成果回顾”,旨在共同推动充换电行业良性产业生态构建。其中,在9月29日上午举办的“主题论坛:整车企业充电生态圈构建”上,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充电业务负责人陈春辉发表精彩演讲。以下内容为现场发言实录:
尊敬的各位领导、嘉宾,我是长城汽车的陈春辉,非常高兴能参加这次论坛。
前天到这边的时候看了一下外部的布展,看整个充电行业发展的10年,看得心潮澎湃。在过去10年国家充电基础设施发展非常快。我在快速发展的第三阶段,2018-2020年快速发展的阶段加入充电行业,因为这个阶段开始车企纷纷下场了,有幸在过去7年多时间里参与和见证了国内充电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
今天我站在车企的角度和大家汇报整个车企在过去这几年时间里,如何定义整个充电的新体验,如何从行业的体验先锋走到整个行业的驱动者。汇报三方面,一个是先简单介绍长城汽车,也讲一下过去很长时间用户的充电困境以及车企到底是如何破局的,最后讲讲车企从充电的体验先锋怎么到行业的驱动者。
先快速介绍一下长城汽车,长城汽车是一家全球化的智能科技公司,面向全球的用户提供智能、绿色的出行服务,打造以能源智能化为导向的森林生态体系。长城一直坚持混动、纯电和氢能三轨并行发展的发展路径,构建了行业领先的光伏+分布式的储能,再加上集中式储能全产业链的能源体系,完成了像太阳能、氢能、车载动力整个全价值链的布局。
说到森林生态体系,我们主要还是以整车为核心,布局能源、智能化,包括相关的技术产业。我们在新能源说的比较少,但在新能源布局非常广、非常深,比如说资源层,长城旗下有蜂巢能源的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我们也有氢能,再到蜂巢汽车的电驱传动,再到钙钛矿的光伏,是一个全产业链的能源布局。再通过几个智能平台,最后赋能到整车五大品牌,包括哈弗、魏牌新能源、坦克、欧拉、长城炮这些整车品牌。
长城一直在提速生态出海,推动全球化的布局。我们在海外销售渠道超过了1400家,累计销量突破了200万辆,2024年海外销量超过了45万台的规模。在欧洲、东盟、拉美很多国家均有布局,包括在泰国、巴西都有制造工厂,多地有研发基地。
进入第二部分,主要谈谈过去多年用户的充电困境,以及车企面对充电困境如何破局,也聊聊为什么车企要下场做充电这个事。
用户在公共桩充电的时候面临着五大核心焦虑,一个是资源分散、信息不准、找不到;用不了,经常有占位。再到体验比较差,充电枪比较重、环境脏乱;充得慢,等待的时间就很长,到有些支付流程比较繁琐。所以不仅是其中一个,可能是多个在一起的充电负向体验链一定会影响用户去购买电车的决策和品牌忠诚度。
车企为什么要做这个事?在过去几年国内新能源车企角色跃迁,从过去单独卖车到了全生命周期的体验,去持续运营,大家知道体验即竞争力,充电体验对复购、对用户的满意度效果日益显著,前面刘总也提到很多用户购车因为换电补能设施,确实是解决用户购买电车的焦虑,也是车企掌握用户运营非常关键的触点。第二,很多车企已经跳出交付思维,将充电服务纳入全产品生命周期的管理,从一次性的硬件交付转向持续性的运营,所以直面用户的痛点不仅是卖车,而且是用户买车以后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
如何解决用户焦虑?如何去破局?我自己做充电7年多的时间,我最大的感触是车企给充电行业带来的第一大变化就是设计革新,过去充电桩很多时候就是一个工业部件,可能就是一个配件,当车企下场做这个事的时候,第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视觉设计,将汽车品牌造型设计理念移植到充电桩,形成品牌的锚点。传统充电桩更多是功能导向,缺乏美感和设计感。车企对品牌造型要求非常高,它把充电桩设计成一道道科技风景线。去年有一天晚上我在小区地库散步,走了一圈发现有几十家车企的充电桩设计的都非常有特色,代表了每一家车企的品牌调性,变成地下车库非常亮丽的科技风景线。不仅是家充桩,各个品牌的超充桩,包括快充桩的设计也基本代表每家车企的设计理念和风格。除了视觉设计以外,包括人体工学设计,包括可靠材料的工艺,包括灯语的设计,过去几年车企确实改变整个充电行业。
第二,车企布局的地方,性能。今天很多公共充电运营商充电场站还是120千瓦,多的180千瓦的充电功率,从充电运营投资的角度来看,目前充电运营商不会大规模投资超充桩,当车企进来了以后,很多车企代表在推大功率充电桩,就是为了让用户充电充得更快。一方面说在卷充电的速度,但过去这些年没有这个卷就不能带来整个行业在液冷超充技术的不断升级和降本,我觉得这一块车企确实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看到很多车企在迭代推出超充桩的最大功率、最大输出电流,这代表行业里当前超充桩的最高水平。
当然我们还在不断的思考,对于乘用车补能到底多少充电倍率是足够的,到底多大的充电桩的功率是未来的主流,其实我也没有明确的答案,我觉得这会交给行业里市场去选择,用户去选择,但我相信充电倍率不会一直这么卷下去,到最后一定会找到成本和体验,包括规模布局的平衡点。
讲讲第三个车企破局的点,智能的进化。今天每家车企都在做,前面浩瀚能源有一张类似的图,我们事先没有沟通过,可见车企做充电这个事都会想到一块。我个人认为,与其不断卷性能,我觉得更应该把智能做好,让充电像用手机一样简单。因为今天还有很多从油车过来的用户,他们要去充电还是有一定的心理负担,怎么帮助他们全流程操作简单,无缝互联,让充电主动操作变成了无感的背景服务,这个今天车企在努力往前推。因为只有车企能大力推动这个事,所有的流程里基本上绝大部分的步骤需要和车端交互的,而且是需要从车辆里获得车的信息,所以车企最合适来推动。
第四,车企构建行业最可靠、高效的补能网络,结合用户的热力图布局,然后提供不同场景下的高质量的充电服务,包括日常家充,车企提供好用的家充桩,一站式的安装服务;包括目的地的充电场景、快速补能场景等等,去实现整个城市超便捷,加上长途不焦虑的全场景补能服务。
在整个网络布局,现在看到很多车企的品牌站,再加上互联互通,基本上形成自建+开放的混合充电的生态,构建家庭充电+车企品牌站+互联互通整个混合网络的生态,最后实现一个APP走天下。
第五,服务升级。车企持续在探索整个充电站的服务升级,从充电做到“充电+”各种类型的增值服务。今年在服务升级上让我觉得比较新颖的东西,7月份特斯拉在加州推出的充电餐厅服务,其实是非常有创新性的探索和示范,除了有充电设施,还有比较高质量的餐饮服务,有机器人做部分服务员,还有娱乐元素,包括能和车主互动的娱乐屏等等,在“充电+”的模式下提供额外的服务,也许会作为国内车企和充电运营商考虑的服务升级的方向。
讲讲车企怎么从充电体验先锋到整个行业推进者。过去这些年一方面车企下场推动以后,用户层面充电焦虑大幅度缓解,也拉升整个充电行业的标准。技术的普及加速,今天大功率的液冷等技术,因为车企的率先布局推动了整个降本,两年至少降了百分之四五十。第二,车企给用户提供更广泛的服务,互联互通,充电整个生态资源加速接入车企的平台,长城汽车的充电地图也接入了130万根的充电桩,形成车、桩、云的互通互联。第三竞争维度升维了,补能网络变成很多新车上市的“配置表”之一,也是竞争力之一。
智启未来,也和大家交流一下,下一个阶段充电会有哪些主要的方向探索。第一是车网互动V2G,随着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汽车的保有量越来越多,电动汽车成为移动的储能单元,用户可以卖电,现在还在产业很早期,一定在未来保有量足够大的时候,也许三五年后会变成行业的大趋势。
车企为什么做这个事?因为车企掌握非常重要的用户入口。举个例子,长城汽车在工业园区2021年就开始探索和示范这样的项目,2021年我们和国网、汽车工业学会合作,建设50个V2G充电桩,当时是国内最大规模的V2G充电场站,直到今天还在运营,我们不断探索尝试如何在工业园区里实现用户晚上充电,白天到公司可以放电这样的场景,也有一些技术方面的创新,也有运营模式的探索,以后有机会在车网互动论坛和大家做一些详细分享。
第二,通过光储充放一体化,进一步打造零碳能源的闭环,也是今天比较重要的方向,整合光伏的绿电、储能电池,包括怎么通过智慧能源管理、智能微电网打造零碳能源闭环。长城汽车也在做探索,我们也建了这样的示范站,包括用了集团自己的自研光伏和储能等等,打造光储充放这样一套智能系统。
第三,今天不少车企在探索,自动充电和智能驾驶,怎么做到自动泊充的融合,整个行业的趋势我认为是智能驾驶在新能源车上的配置,一定会日趋成熟,而且发展一定是非常快的。将来车自动找桩,这个场景一定会扩大。结合大功率超充,自动驾驶结合大功率超充,在将来有机会进一步提升运营效率。如果把自动充电成本降下来,那在家充的场景,在某些高端场景一定是适用的。长城汽车去年有自己的自动充电的解决方案,包括我们申请了几个专利,我们有一些创新和探索,今年在上海车展也做了对外的展示。
最后总结一下,在过去这10年,在国家政策包括充电联盟的大力推动下,确实我们的基础设施发展的越来越好,从过去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更好,我们应该为国家充电基础设施的发展感到骄傲。车企入局充电以后,为了解决用户的充电顾虑,通过今天讲的五大方面,设计革新、性能进化、智能进化、网络布局、服务升级,定义了充电新体验,是行业体验先锋和行业驱动者。今天很多车企在探索车网互动、光储充放一体等等,让充电桩作为能源生态接口发挥更大的价值。
但是,我们也看到,充电的场景确实非常复杂多样,要真正实现车桩网的融合,让充电进一步更快更便捷、体验更加一致,依然存在很多挑战。提三个问题和建议。
第一,大功率的充电协议今天还不统一,导致市面上的超充桩资源没有办法真正开放,所以我们建议尽快统一超充的协议,让超充桩更加通用,提升整个社会的资源效率。我比较支持车企建的品牌超充站,可以做动态的优先功率分配,但在充电协议上一定要建立标准和统一,任何超充车型去充,应该技术协议上都能使用到充电的最大性能,而不是今天很多用的私有协议,而且还有其他一些协议没有统一,这是第一个建议,希望尽快统一。
第二,比如说降地锁,有的是APP降锁,有的是车机、摄像头降锁;还有像即插即充,这一类充电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体验缺乏行业标准,所以导致体验上的不一致。今天加油油箱打开就加油,大家都知道怎么做,但不同的充电场站体验很不一致,所以建议加快充电全流程互操作性的行业标准制定,引导形成共识。
第三,今天虽然很多车企通过互联互通接了100多万根的公共充电桩,但今天的公共充电桩的资源应该有300多万,还有很多充电桩没有接入平台,我们呼吁,车企渠道对行业的公共运营商的充电站是起到引流,是去消费的作用,所以建议充电行业的互联互通能更加开放,能更加商务友好。
我今天汇报就到这里,谢谢大家!提前祝大家国庆和中秋双节快乐!
(注: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嘉宾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