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161 年秋,秦岭深处的寒风刚染黄树梢,一封十万火急的军报就砸在了川陕宣抚使王炎的案头 —— 金军铁骑突袭秦州(今甘肃天水),这座扼守陇蜀咽喉的重镇已危在旦夕!消息传出,川陕防线人心惶惶,要知道一旦秦州失守,金军便可顺着秦岭峡谷直扑四川,南宋半壁江山将彻底动摇。
谁也没想到金军会选在秋收时节动手。这支由阿乌孛堇率领的精锐骑兵,避开宋军防线空档,昼夜奔袭三百里,不等秦州守军布防就已兵临城下。史料记载,金军架起云梯猛攻三日,西城楼已被炮火轰塌数处,守将梅彦数次派人突围求援,却都被金军骑兵截杀在城郊。
此时的川陕宣抚司内,众将面面相觑。有人主张收缩兵力退保汉中,有人提议等待朝廷援军,唯独王炎猛地一拍案:“秦州丢不得!传我将令,命吴挺率黄旗军即刻驰援!” 这道命令让众人一惊 —— 吴挺虽为名将吴璘之子,那年才 23 岁,能担此重任吗?
接到命令时,吴挺正在大散关操练兵马。这位自幼研读《春秋》与兵法的年轻将领,当即点齐三千 “黄旗军”—— 这支由吴家军精锐组成的骑兵,因战旗皆为明黄而得名,此前早已在抗金战场威名远播。
“父帅常说,守蜀必先守秦,秦岭就是咱们的生死线!” 吴挺跨上战马,剑指北方,“轻装急行,一日一夜必须赶到秦州外围!” 军令如山,将士们抛弃辎重,只带干粮与弓弩,沿着崎岖山路疾驰。秦岭的秋夜霜寒刺骨,不少士兵的草鞋磨破了脚,却没人敢放慢脚步 —— 他们都清楚,秦州多守一刻,蜀地就多一分希望。
等赶到秦州以西的治平寨时,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倒吸冷气:金军大营连绵十余里,炊烟袅袅中,攻城锤仍在撞击城门,城头上的宋军旗帜已摇摇欲坠。更危急的是,金军斥候发现了援军,正调派骑兵前来拦截。
“硬拼就是送死!” 吴挺登上山岗眺望,秦岭的崇山峻岭突然给了他灵感。金军突袭虽快,却犯了兵家大忌 —— 补给线拉得太长,且必经山下的狭长谷道。“传令下去,主力随我抢占两侧山梁,留下百人在谷口诱敌!”
次日清晨,金军骑兵果然杀气腾腾地冲进谷口。宋军诱敌部队佯装溃败,把金军引入包围圈。待敌军全部进入谷中,吴挺一声令下:“放箭!” 刹那间,两侧山梁上的神臂弓齐发,箭矢如暴雨般落下。金军骑兵在狭窄谷道里无法展开,纷纷中箭落马,惨叫声响彻山谷。
但吴挺知道这只是开始。他亲率五百黄旗军绕到金军粮道后方,趁着夜色突袭了粮草大营。火光中,宋军士兵点燃了堆积如山的粮草,浓烟直冲云霄。当金军发现粮草被烧时,军心瞬间大乱 —— 他们本就客场作战,没了粮草根本撑不了几日。
粮草被烧的第三天,金军终于撑不住了,开始疯狂进攻治平寨,想打开缺口突围。此时的宋军也已伤亡惨重,有士兵见金军攻势凶猛,忍不住面露惧色。吴挺见状,当即拔剑立于阵前:“吴家军的字典里没有后退!今日死战,守住秦州就是守住家园!”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吴挺目光一凝 —— 金军右翼出现了松动,那是他们的指挥中枢所在。“黄旗军跟我来!” 他翻身上马,明黄色的战旗在乱军中格外醒目。这支精锐骑兵如尖刀般直冲敌阵,金军士兵抬头望见黄旗,顿时惊呼:“黄旗军至矣!” 原本凶悍的攻势瞬间崩溃。
混乱中,吴挺一马当先,斩杀了金军大将阿乌孛堇,又活捉了宣武将军安宁。主帅被杀的金军彻底失去抵抗意志,纷纷丢盔弃甲逃窜。城头上的梅彦见援军得手,立刻率军出城追击,内外夹击之下,金军溃不成军。
七天后,秦州城的城门缓缓打开,吴挺率军入城。百姓们扶老携幼涌上街头,捧着热茶与干粮送到士兵手中,有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 正是这支年轻将领率领的军队,保住了他们的家园。
此役宋军斩杀金军数千,俘获敌将数十人,不仅收复了秦州,更彻底粉碎了金军从川陕迂回灭宋的战略企图。捷报传到临安,宋高宗特意下诏嘉奖,称赞吴挺 “有父之风,忠勇可嘉”。而吴挺却把首功报给了守城的梅彦,这份谦逊让全军上下更加敬佩。
吴挺用一场教科书式的山地战证明了:决定战争胜负的从来不是兵力多少,而是对地形的善用、对军心的凝聚,以及保家卫国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