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苹果又出新电脑和平板了。
这次不是小打小闹,而是带着全新的 M5 芯片一起亮相。
10 月 15 日,苹果在官网上悄悄更新了三款产品:14 英寸 MacBook Pro、新款 iPad Pro,还有第二代 Vision Pro。
11 没有发布会,没有舞台灯光,甚至连一句“Hello again”都没说,就这么直接上架了。
12 但懂行的人都知道,这回的动静其实不小。
为什么?
因为这是 M5 芯片第一次正式和消费者见面。
从 M1 到 M2、M3、M4,再到如今的 M5,苹果自研芯片已经走到了第五代。
每一代都在变快、变省电、变聪明,而 M5 的提升,尤其集中在一件事上:
让设备更擅长处理人工智能任务。
这听起来有点抽象,但其实和你我息息相关。
比如,你用 iPad 剪视频时,能不能实时加特效?
你用 MacBook 写报告时,能不能让电脑帮你润色句子?
你用语音助手查天气时,它能不能听懂你含糊不清的口音?
这些背后,都需要芯片有足够强的本地 AI 算力。
而 M5 芯片,就是为这些场景准备的。
先说说硬件。
M5 芯片用的是台积电的 3 纳米工艺,具体来说是 N3P 或 N3E 这类增强版。
虽然没上更先进的 2 纳米,但苹果在晶体管密度、功耗控制上做了不少优化。
官方数据显示,M5 的 CPU 多线程性能比 M4 提升了 15% 到 20%,GPU 性能提升 35% 以上,而 AI 相关的神经网络引擎算力,更是达到了 60 TOPS,部分高端型号甚至突破 400 TOPS。
这意味着什么?
简单说,就是以前需要联网上传到云端才能跑的 AI 模型,现在可以直接在你手里的设备上跑起来,又快又安全,还不用担心网络卡顿。
拿 14 英寸 MacBook Pro 来说,这是首款搭载 M5 芯片的笔记本。
外观几乎没变,还是那块 14 英寸的 Liquid Retina XDR 屏幕,最高 1600 尼特亮度,暗光下能降到 1 尼特;
接口也还是 HDMI、SD 卡槽、雷雳 4 全配齐;
颜色依旧是银色和深空黑。
但内核已经换了。它现在用的是 10 核 CPU(4 个性能核 + 6 个能效核),10 核 GPU,每颗 GPU 核心都内置了神经网络加速器。
统一内存带宽提升到 153GB/s,比 M4 快了 30%。
这些数字可能枯燥,但落到实际体验上,就是开软件更快、剪 4K 视频更流畅、同时开十几个浏览器标签也不卡。
续航也值得一提。
苹果宣称,这款 MacBook Pro 最长能用 24 小时。
虽然实际使用中很难达到这个数字,但日常办公用个 15 小时以上应该没问题。
而且支持快充,30 分钟能充到 50%。
对经常出差或在咖啡馆工作的人来说,这是个实打实的加分项。
价格方面,起售价 12999 元,和上一代 M4 版本持平。
配置上,基础款是 16GB 内存 + 512GB 存储,最高可选 32GB 内存 + 4TB SSD。
如果你只是写写文档、看看视频,16GB 完全够用;
但如果你是做视频剪辑、3D 建模或者跑大模型的开发者,那建议直接上 24GB 或 32GB。
毕竟,M5 的 AI 能力再强,也得有足够的内存支撑。
再来看 iPad Pro。
这次更新同样搭载 M5 芯片,有 11 英寸和 13 英寸两个版本。
苹果说,它的图形性能比 M1 版本提升了 6.7 倍,这个跨度确实惊人。
要知道,M1 是 2020 年的芯片,到现在已经五年了。
五年时间,移动芯片的性能翻了六倍多,这背后是制程、架构、软件协同优化的结果。
新款 iPad Pro 的内存也加量了。
256GB 和 512GB 机型现在标配 12GB 内存,比上一代多了 50%。
这意味着你可以同时开更多 App,后台切换更顺滑。
配合 iPadOS 26,多任务体验会比以前好不少。
比如一边看视频,一边记笔记,还能随时调出计算器或地图,系统不会频繁杀后台。
连接性也有升级。
它首次用上了苹果自研的 N1 无线芯片,支持 Wi-Fi 7 和蓝牙 6,理论上速度更快、延迟更低。
蜂窝网络版则换上了 C1X 调制解调器,这是苹果自己设计的通信芯片,功耗比高通方案更低。
虽然现在国内 5G 网络还没完全适配苹果自研基带,但这一步说明苹果正在逐步摆脱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
有意思的是,13 英寸的 iPad Pro 起售价是 11499 元,11 英寸是 8999 元。
看起来贵,但对比同性能的 Windows 平板或轻薄本,其实不算离谱。
尤其是对设计师、插画师、学生党来说,配上 Apple Pencil 和妙控键盘,它已经能胜任不少生产力任务。
很多人会问:现在值得买吗?这要看你的需求。
如果你手里的 MacBook 或 iPad 是 M1 甚至更早的型号,那升级到 M5 会有明显感知:
无论是速度、续航还是 AI 功能。
但如果你刚买了 M3 或 M4 的设备,那其实没必要急着换。
毕竟这次更新主要是芯片层面的迭代,外观、屏幕、摄像头都没变。
另外要注意的是,这次发布的只是“标准版”M5。
更强的 M5 Pro 和 M5 Max 芯片要等到明年才会用在高端 MacBook Pro 上。
所以如果你是专业视频剪辑师、3D 动画师,或者需要跑大型编译任务的开发者,可能还得再等等。
从行业角度看,苹果这次的动作其实是在回应一个大趋势:
端侧 AI 正在成为智能设备的新战场。微软、高通、英特尔都在推“AI PC”,强调本地运行大模型的能力。
苹果虽然没喊口号,但 M5 芯片的设计思路非常清晰,把算力下沉到设备端,减少对云端的依赖。
这不仅能提升响应速度,还能保护用户隐私。
比如,你用 Siri 语音转文字,数据不用上传服务器,直接在芯片里处理完就出结果。
这种策略对普通用户来说,可能短期内感知不强。但长期看,它会让设备变得更“懂你”。
比如,未来的照片 App 可能会自动识别你拍的每一张食物照片,然后推荐菜谱;
邮件 App 能根据你的写作风格自动补全句子;
甚至日历会根据你的习惯自动安排会议时间。
这些功能不需要联网,也不用担心数据被滥用,全靠设备自身的算力支撑。
当然,苹果也不是没有挑战。
M5 虽强,但生态壁垒也高。
很多专业软件还没完全适配 ARM 架构,Windows 用户想转过来还得适应一阵子。
而且,24 小时续航、AI 加速这些卖点,普通用户可能用不到那么深。
对他们来说,电脑能开机快、不卡顿、电池耐用,就已经够了。
但苹果的厉害之处在于,它能把高端技术一步步“下放”成日常体验。
就像当年的 Touch ID,一开始只是指纹解锁,后来变成了 Apple Pay、App Store 购买验证、甚至第三方 App 登录。
M5 的 AI 能力也会这样,先在专业场景试水,再慢慢渗透到每个人的日常使用中。
最后说说购买建议。
10 月 17 日上午 9 点开启预购,10 月 22 日正式发货。
11 如果你打算入手,建议先想清楚自己的使用场景。
12 学生党、文字工作者、轻度创作者,14 英寸 MacBook Pro 配 16GB 内存足够;
13 设计师、摄影师、视频博主,可以考虑 24GB 或 32GB 版本;而 iPad Pro 更适合需要移动创作、手写笔记或课堂学习的人群。
总的来说,M5 芯片不是一次惊天动地的跳跃,而是一次扎实的进化。它没有改变设备的外形,却悄悄提升了内核的智商。
在这个人人都在谈 AI 的时代,苹果选择了一条更安静、更务实的路:不靠噱头,而是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人。
或许,这才是科技该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