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绘制人类发展指数时,我们留意到一个现象,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看起来并不比那些我们眼中相对落后的国家高多少。
我国官方数据显示,2022年度我国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1年。此处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指25岁以上人口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时间。另一项与之相关的指标,叫预期受教育年限,指现在出生的人口,在未来可能接受的教育年限。2022年度,这一指标为15.2年。上述指标并没说明幼儿园教育是否属于前述的教育范畴,作者也没能找到明确的答案,姑且不纳入统计范围。这意味着,在未来的某一天,我国所有人口都能接受长达15年的学校教育,即人均大专以上学历。回到现实,在人口普查的2020年,我国各地25岁以上男性人口,人均接受了多少年的学校教育呢?下图按照省份和受教育年限分类,展示了数据的分布情况。
基于2020年全国100%人口普查数据,北京、上海、太原、呼和浩特、沈阳、南京、郑州、武汉、长沙、广州、深圳、珠海、西安、兰州等城市,25岁以上成年男性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1年。
按照我国9年义务教育加三年高中的教育程度,意味着平均水平至少在初中以上。如果只看40岁以下的低年龄组(大学扩招以后),这一比例很可能已经突破到高中甚至大专以上。
其余城市里,大多数省会、各省主要城市,25岁以上男性平均受教育年限大多已经达到十年以上。
唐山、宁波、株洲、中山、攀枝花、铜川等资源或制造型城市,这一比例稍低于前述城市。
华北、东北、华中(河南除外)、广东大多城市,成年男性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已经达到9年以上,即人均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
河南、广西和西南、西北各省份,有相当多的城市,平均受教育年限还在9年以下,相当于随机抽查两个人,至少有一人没达到初中以上学历。
这与我们在网络上看到的人均985、211本科以上学历,形成非常鲜明的对比。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全社会学历水平远不如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高。
从人口的社会流动看,教育水平的区域差异正在重塑人口流动格局。高素质劳动力持续向高教育水平地区聚集,形成"马太效应"。这既促进了发达地区的创新发展,也加剧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面对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需要采取差异化策略。对于受教育年限超过10年的地区,应着重构建终身教育体系,通过继续教育、在职培训等方式,才有可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保持人力资本优势。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老工业基地城市虽然受教育水平不低,但近年来面临人才外流压力。
这说明仅有人力资本存量还不够,需要配套的产业发展政策和创新创业环境,才能将教育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