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力系统的智能化进程中,“供电”始终是核心命题之一。对于在线监测、继电保护等设备,如何摆脱传统供电方式的束缚?感应取电技术给出了巧妙答案——它依托电磁感应原理,从承载电流的电力线缆中“借能”,为各类智能设备提供稳定动力。下面,我们就来深入探索这一技术,以及凯铭诺基于它打造的系列产品。

电磁感应现象是感应取电技术的基石。1831年法拉第发现,当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或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导体中会产生感应电动势。
感应取电技术正是这一原理的工程化应用:载流导线相当于“运动的导体/磁通量来源”,取电铁芯(类似电流互感器CT)构成“闭合磁路”,铁芯上的绕组则是“感应电动势的输出端”。当导线的交变电流通过时,铁芯中产生交变磁场,绕组便感应出可利用的电压。
与传统供电方式(如外接市电、电池供电)相比,它具备三大核心优势:
1.独立性:无需外接电源,摆脱电缆布局与供电网络的限制;
2.适应性:不受电缆电压等级约束,从低压到高压线路均可适配;
3.安全性:非接触式取电,不影响电力系统正常运行,大幅降低运维风险。

感应取电的“先锋部件”是感应取电CT,凯铭诺在其设计与结构上做了诸多优化:
1.一体化组装:将取电铁芯与外壳集成一体,大幅简化生产与组装流程,加速项目落地。
2.自贴合对平结构:CT闭合时铁芯面自动对平,既减少了装配时间,又降低了工作噪声,同时提升取电效率(铁芯贴合度越高,磁通量损失越小,感应电压越稳定)。
3.便捷安装与防护:采用转轴结构+防脱落螺丝,安装简单可靠;搭配硅胶防水圈,有效防锈,避免因锈蚀产生的噪声增大、设备掉线等风险。
从外观上看,它的“分体式”设计(可开合)能轻松套在电缆上,安装时无需断电拆线,实用性拉满。

有了感应取电CT输出的电能,还需要“智能管家”来管理电力——感应取电电源板就承担了这一角色。 它针对在线监测装置的需求,设置了前端保护电路,能有效应对电压波动等情况;同时兼容光伏板输入,实现多能源互补。更重要的是,它具备电池充放电管理功能,可搭配后备电池或储能电容,保证设备在电流过低(取电不足)时仍能稳定运行。
目前,该电源板已在多个项目和产品中批量挂网应用,方案成熟稳定。结合高性能取电CT,能支持在线监测装置在10A小电流下启动,充分满足低负载场景的供电需求。

如果说CT是“能量入口”、电源板是“能量管家”,那么感应取电模块就是“全能输出终端”。 它适用于任意电压等级的电缆线路,可直接从导线负荷电流中感应取电,为智能电子装置、继电保护装置、通讯设备提供稳定工作电源,也能为电动操控机构提供操作电源,还可给后备电池/储能电容充电。
其“模块化”设计让它能快速集成到各类电力设备中,真正实现“即插即用”,为电力系统的智能化、无人化运维注入了强劲动力。
五、感应取电技术的应用前景在电力系统数字化、智能化的趋势下,感应取电技术的价值愈发凸显:
1.于在线监测领域,它能为线路测温、局放监测等设备持续供电,让电力隐患“无所遁形”;
2.于继电保护与智能控制领域,它为装置提供可靠电源,保障电网故障时的快速响应;
3.于新能源与配网领域,在光伏、风电并网线路或复杂配网环境中,它的“自主供电”特性可大幅降低设备部署难度。
结语凯铭诺的感应取电系列产品(CT、电源板、模块),正是凭借技术创新与场景深耕,成为了电力智能化进程中的“能量基石”,让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在电力系统中“自主呼吸、稳定运行”。
未来,随着电力系统对智能化、可靠性要求的进一步提升,感应取电技术还将持续进化,在更多细分场景中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