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刘邦诛杀功臣的列表中,有一个人始终置身事外,且越来越受刘邦信任,他就是张良。
张良和韩信,同为刘邦的左膀右臂,一个运筹帷幄,一个决胜千里,两人为刘邦建立汉朝都立下了盖世之功。
可两人的结局却截然不同。
汉朝建立后,张良选择功成身退,而韩信却在犹豫中最终被灭族,不禁让人扼腕叹息。
那么,张良为什么能够功成身退,而韩信却没有这种觉悟呢?

张良出身贵族世家,祖父和父亲曾是韩国五朝丞相。秦统一六国时,张良的父亲去世,二十年后,秦灭韩。国破家亡的张良对秦恨之入骨,弟弟死了都无钱下葬,他将全部家财都用来雇佣刺客刺杀秦始皇。
博浪沙刺杀失败后,张良逃至下邳。桥上遇黄石公,三次纳履,得《太公兵法》,此后苦读十年,学识大增,心智也变得沉着稳重,为日后辅佐刘邦奠定了基础。
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张良也聚集了百号人,途中遇到刘邦,两人一见如故,张良多次用《太公兵法》讲说自己的见解,刘邦常常采纳,而别人却不知其中奥妙。张良有感而发:“沛公殆天授。”从此便追随刘邦,成为刘邦身边的重要谋士。
在后来的一次次战役中,张良的计策不仅让刘邦一次次脱离险境,还一次次帮刘邦收买人心,赢得信任。
可以说,张良之于刘邦,如管仲之于齐桓公,王猛之于苻坚。
而张良的智慧不仅仅体现在帮刘邦打江山上,更体现在他保全自己的方式上。
刘邦建汉后,开始对功臣论功行封,刘邦想让张良自择齐三万户,要知道,当时丞相萧何的封户是八千户,樊哙、周勃、灌婴等人则更少,可见张良的封户比他们多得多。
但张良婉拒了,他说:“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留是张良与刘邦初次相遇的地方,刘邦同意了,封张良为留侯。
此时的张良深知刘邦多疑,对受封大臣的猜忌也越来越重,于是开始称病,对朝政不再过问,也极少上朝,渐渐远离了朝堂。
也正是从称病开始,张良渐渐淡出政治中心,闭门不出,修炼养生之术。
而韩信则不同。
韩信出身平民,性格放纵,不拘礼节。未被推选为官吏,又无经商谋生之道,常常依靠别人糊口度日,所以很多人都讨厌他。
项梁起兵后,韩信投奔项梁,但是一直未受重用。项梁死后,韩信又归属项羽,做了郎中,期间,韩信多次给项羽献计,项羽都未采纳。
刘邦入蜀后,韩信投奔了刘邦,经夏侯婴推荐,做了治粟都尉,但仍未得到重用。后来韩信多次与萧何交谈,萧何发现韩信是个不可多得的军事奇才。
在萧何的极力推荐下,刘邦答应斋戒,设拜坛,以隆重的仪式拜韩信为大将。
至此,韩信终于得到了发挥自己军事才能的机会。

韩信的军事才能也在一次次战役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虏魏、破代、平赵、下燕、定齐,潍水杀龙且,垓下破项羽。
但韩信在政治上却极其幼稚。
韩信平齐后,派人向刘邦上书说希望能做代理齐王。当时,刘邦正被项羽围困在荥阳,见到书信后,刘邦大怒,直接骂道:“我困在这,他不来帮我,还想着自立为王!”张良和陈平一听,赶紧暗中踩刘邦的脚,又凑到耳边低声劝说,刘邦立刻醒悟,随即骂道:“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于是,派张良前往立韩信为齐王,并征调他的部队攻打楚军。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韩信平齐后,自恃功高,便趁机胁迫刘邦封自己为王,这让刘邦对韩信更加猜忌。
如果说假齐王事件是刘邦对韩信猜忌的开始,那么后来韩信收留钟离昧则彻底触动了刘邦的底线。
项羽兵败后,其部将钟离昧逃到韩信那里,因为两人是故交,所以韩信就收留了他。但这让刘邦对韩信的猜忌更深,恰巧此时有人上书举报韩信谋反,刘邦用陈平计策,说天子要出巡云梦泽,要诸侯到陈地相会。
其实韩信也知道刘邦此行不善,但他犹豫不决,不忍背叛刘邦,又觉得自己无罪,但刘邦亲自来巡,不去迎接也说不过去,最终,韩信提着钟离昧的人头去见刘邦,想借此打消刘邦的猜忌。
谁知刘邦见到韩信后,直接把他捆了起来,带回洛阳。虽然最后刘邦赦免了韩信,将他降为淮阴侯,但两人的嫌隙已经无法弥补。
被贬之后的韩信常常称病不朝,但也正是这种落差,让韩信渐渐心生怨恨。
后来,巨鹿郡守陈豨造反,刘邦御驾亲征,韩信称病未出征,却暗中派人告诉陈豨,他会在京城助他一臂之力。结果,还没等韩信行动,就被门客的弟弟举报,吕后和萧何便设计将韩信骗到长乐宫杀死,并灭其三族。
直到死,韩信才后悔,当初没有听蒯通的建议,如今却死于女子之手。

回看张良和韩信,两人一个功成身退,一个被灭三族,之所以结局如此不同,主要在于两人性格、出身和追求的不同。
张良出身贵族,从小受到的教育和经历让他懂得察言观色,审时度势;而韩信出身平民,虽然军事才能卓越,但在政治上却极其幼稚。
刘邦建国后,张良深知“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所以他拒绝封赏,称病隐退,既满足了刘邦的猜忌心,又让自己得以善终。
韩信自恃功高,不懂收敛,在刘邦已经充满猜忌的情况下,还收留钟离昧,这无疑是在挑战刘邦的底线,被贬为淮阴侯后,又口出怨言,甚至后来打算矫诏释放囚徒,发动政变,这无疑是在玩火自焚。
不是韩信没有张良的觉悟,而是韩信的性格和认知决定了他不会选择张良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