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朋友!聊到赵孟頫的行书,很多人觉得高深莫测,仿佛隔着层纱,看不真切。今天,咱们就泡杯茶,静下心来,一起唠唠他的这件行书墨迹《书赞》。咱不整那些虚头巴脑的历史故事,也不把他当神仙供着,就单纯从咱们写字的角度,看看这位“赵神仙”到底在笔墨之间,玩了哪些咱们看得懂、甚至能学上几手的“真功夫”。
咱看一幅字,第一感觉往往是“这字写得真舒服”。赵孟頫的《书赞》,给人的就是这种感觉,一种不激不厉、温润如玉的“舒服”。这种舒服,可不是随便写写就能出来的,它背后藏着对笔法极其精准的控制。老赵的笔,就像个顶级太极高手,看似动作不大,实则内含乾坤。你仔细看他的起笔和收笔,那种藏锋露锋的变化,非常自然,没有半点刻意和犹豫。笔锋一落纸,或轻或重,都有一个精巧的“小动作”,把笔意包裹住,让线条的开端显得饱满而含蓄。这手功夫,需要对手腕和手指的力道有极细腻的掌控,轻了没精神,重了显笨拙。
再说行笔,他的中锋用得那叫一个稳。啥叫中锋?简单说,就是笔尖基本在笔画的正中间行走。这么写出来的线条,是有“骨子”的,圆润、厚实,像饱满的麦秆,透着劲儿。你看《书赞》里的长线条,尤其是那些撇捺,是不是感觉特别扎实,有韧性,不像有些人写的,笔画飘忽或者扁薄?这就是中锋的功力。而且,他的行笔节奏感特别好,不是匀速运动,而是有轻有重,有快有慢,就像唱歌有抑扬顿挫一样。这种节奏感,让静止的字有了动态的生命力。咱们自己练字,不妨专门盯着他的一两个笔画,反复看,再在纸上模仿那种起笔、行笔、收笔的感觉,慢慢找这“笔下的节奏”。
光有笔法,字还立不起来,就像人光有骨架还不够,还得身材匀称才好看。这就得说说赵孟頫在结字上的“魔法”了。他的字,一眼看去,特别“正”,但不是那种呆板的印刷体的“正”,而是一种充满动态平衡的“正”。他非常善于运用“疏密对比”来制造视觉趣味。比如一个字里,他会把某些笔画密集地安排在一起,形成“密不透风”的块面;同时,又把另一些部分大胆地留出空间,形成“疏可走马”的空白。这一密一疏之间,字的呼吸感就出来了,看着就透亮,不憋闷。
另一个关键点是“重心”。每个字都有自己的重心,就像不倒翁的那个点。赵孟頫处理字的重心,非常老道。他常常把字的重心安排得微微偏上或者做一些巧妙的移动,这样字就显得挺拔,有精神,有种向上提着的劲儿。你试着把《书赞》里的字用虚线框起来,会发现每个字在方格里的位置、大小、倚正,都经过精心安排,相互揖让,和谐共处。这种结字能力,需要极强的空间构图意识。咱们平时练字,不能光闷头写,得多观察,把一个字当成一个建筑或者一个图形来分析,看老赵是怎么“经营位置”的,看得多了,手上自然就有感觉了。
单个字写得漂亮,顶多算是个美女帅哥,而一幅字要成为神作,还得看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怎么“打交道”,这就是章法。赵孟頫的《书赞》,在章法上给人的感觉是“行云流水”。字与字之间,它不是完全独立的,也不是都用游丝连着的。它的联系,更多靠的是一种内在的“意连”和“势的承接”。上一个字的收笔,其笔势和角度,往往自然地带出下一个字的起笔,气韵贯通,像小溪流水,绵绵不绝。
你顺着字行读下去,视线会被一种无形的力量牵引着,非常顺畅。这里面有大小、粗细、轻重的变化。他不会把每个字都写得一样大,而是根据字的本身结构和上下文的联系,自然地放大或缩小,形成节奏感。行的摆动也处理得极其微妙,不是一根直棍插到底,而是有轻微的左右摇曳,像风中杨柳,姿态优美又保持整体稳定。通篇看下来,黑白分布均衡,疏密得当,形成一个非常和谐的整体视觉效果。这种章法布局,是更高阶的审美和能力,它要求书写者在下笔之前,心里就已经有了通盘的考量。咱们学习时,可以试着把字帖放远些,眯起眼睛看,忽略具体笔画,就看整体黑白灰的关系,感受那种音乐般的韵律感。
说了这么多“道道”,最后还得落到“手上”。怎么从《书赞》里学东西呢?我建议啊,别一上来就通篇临摹,那样容易眼花缭乱,最后啥也没抓住。不如用“拆解”的办法。第一步,“抓单字”。挑出里面你特别喜欢的、或者结构有代表性的几个字,反复玩味,把它写像、写熟,吃透老赵的结字规律。第二步,“破连断”。专门找两三个字一组的词组,研究它们笔势的衔接,体会那种“笔断意连”的妙处。第三步,“观大局”。在重点练习单字和字组之后,再尝试通临,这个时候,你的关注点就不仅仅是单个字像不像了,而要更多地去体会行气和整体的章法布局。这么一步步来,看似慢,实则是条更扎实、收获更大的路。您觉得,是不是这个理儿?
#赵孟行书《书赞》# #赵孟行书笔法特点# #赵孟行书结字秘诀# #赵孟行书章法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