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萨克斯演奏的艺术中,若想让旋律如溪流般温润动人,仅凭娴熟的指法是远远不够的。扎实的基本功固然是起点,但真正决定音色质感与情感深度的,在于对“气息”的精妙掌控。无论是塑造强弱变化的动态张力,还是赋予音色以灵魂与生命,气息的运用都如同一支无形的画笔,勾勒出萨克斯独有的音乐魅力。
掌握科学的呼吸方法,是打开萨克斯圆润音色之门的第一把钥匙。许多初学者容易陷入“仅用胸腔呼吸”的误区,这种方式不仅气量有限、难以支撑悠长的乐句,长期还可能因呼吸肌紧张导致身体不适。真正适合萨克斯演奏的是胸腹联合呼吸法——通过胸廓两侧肋部的扩张与横膈膜下沉的协同配合,建立起“上下贯通”的呼吸机制。这种呼吸方式能储备更充足的气息,让演奏者从容控制声音:既可爆发强劲的高音,也能演绎细腻的弱奏,不再受制于气息的匮乏。仅靠胸部呼吸,声音往往浮浅苍白、缺乏底蕴;仅靠腹部发力,则易因失去胸廓支撑而气息不稳、难以持久。唯有熟练掌握胸腹联合呼吸,才能使气息成为稳定可控的“能量源”,为优质音色奠定坚实基础。
然而,仅拥有科学的呼吸仍不足够。若以气息直接“冲击”哨片,发出的声音往往生硬机械,如同没有灵魂的发声工具,缺乏情感与温度。这种声音就像吹气球或打气筒般单调,只实现了“出声”,却丢失了音乐应有的情感与表达。真正动人的萨克斯音色,应当“有形象、有性格、有人格”——能够传递悲喜,描绘意境,而非冰冷无味的声波。要实现这一点,需掌握一项核心技艺:“气声”。
所谓“气声”,并非简单地将气与声叠加,而是一种“先气后声、气声相融”的高阶控制技巧。经数十年独奏实践验证,其关键在于:吹奏前先呼出少量平稳气流,待气流稳定后再自然引入声音,使气息与振动融为一体。此时送入管内的气流,应如“一根圆润均匀、富有弹性且收放自如的无形气柱”——无论音量如何变化,气流核心始终稳定不散。在这种气息支撑下发出的声音,仿佛自心底流淌而出,自带温润质感与情感张力,能迅速抓住听众的耳朵,引人沉浸于音乐叙事之中。
运用“气声”时,需特别注意几个方面。首先是“活的支撑”:气息支撑并非肌肉僵硬地用力,而是呼吸肌群协调配合下的动态平衡。从吸气时的“深而不满”(避免气吸过饱导致呼气僵硬),到呼气时借助胸廓、两肋与横膈膜的协同运作,整个呼吸链须保持灵活自如。任一环节的僵滞都会使声音失去活力,变得干涩呆板。其次是“气声合一”的感知:演奏者应有意识地将哨片特性、音高质感与气息、声音融为一体,而非割裂对待。只有当声音成为气息的自然延伸,气息化为声音的内在根基,才能达到“吹音如诉说”般自然而动人的状态。
“气声”的妙处,更在于为萨克斯的音色表达开辟了广阔空间。它增强了音乐的“空间感”,使音色能在丰富多变的力度与色彩中自如流转:既可如心底涌出的温柔低语,也可营造朦胧神秘的气氛;既能模拟狂风呼啸的激昂,也可演绎绝望嘶吼的悲怆,甚至模仿鸟鸣浪涌等自然之声。要达到如此境界,关键在于实现“人器合一”——将萨克斯视为身体的延伸,让乐器之声成为自己的“人声”。当这种状态与科学呼吸、精微的“气声”控制相结合,再辅以萨克斯特有的滑音、超吹等技巧,无论模仿自然声响还是诠释复杂情感,皆可挥洒自如、随心而发。
值得一提的是,在“气声”正式发出之前,还有一种常被忽略的“纯气音”——即气流与乐器管身、哨片摩擦所产生的、在乐音出现前的细微气感。这种“纯气音”如同音乐的前叙,为旋律增添了一层含蓄而神秘的色彩,使情感表达更具层次。例如在演奏《丹尼少年》时,巧妙融合“气声”与音前的“纯气音”,可营造出“如气息自言自语”“向苍穹倾诉衷肠”的动人效果,令旋律洋溢出令人神往的感染力。
总之,萨克斯音色的圆润动听,是科学呼吸与“气声”技艺共同作用之果。从胸腹联合呼吸奠定气息根基,到“气声”赋予声音情感与灵魂,再至“纯气音”丰富表达的层次,每一步皆需长期揣摩与实践。唯有将“气”的掌控深植于演奏的每一个瞬间,才能使萨克斯真正地“歌唱”,让每一段旋律都充盈着生命与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