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的冬天,一群日本兵,突然聚集在南京雨花台附近。
手上拿着铁锹、锄头以及各种测量设备。
他们要在南京选址修建一座稻垣神社。
也不知道是哪个汉奸放出的消息,说雨花台一带风水极佳。日本人一到现场,就热火朝天地刨坑运土。
风水好的地方,土质也不一般。很快,在地下约三米半处挖出了一个石椁。
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受汉文化影响颇深。见到挖出中国的宝贝,为首的日军长官高森隆介两眼发亮。
他命令士兵擦拭并打开石椁。
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半米见方的石函。
石函造型精美,一看就不是俗世之物。高森等人欣喜至极,正准备向上级汇报,却突然发现石函的来历并不简单。
因为,石函内藏着一个铜匣,虽已破烂,但从其破片中可辨识出“唐”“三藏”“师”等字样。此外,石函内还藏有银制小箱、金制僧像、玉器等宝物。
尤为关键的是,石函两侧分别有北宋天圣丁卯年(1027年)、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的刻字,虽然有些字迹已磨损,但仍清晰可见“法师玄奘顶骨”等字。
这可不得了,玄奘法师顶骨舍利出土的消息,很快引起轰动。
舍利重现,往往意味着人间将有大幸事。然而,此刻的中国,却饱受侵略战争的摧残,受尽了无尽的耻辱与磨难。
1
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二十四日,46岁的玄奘终于回到了他求经苦旅的起点,大唐帝国的首都长安。
十七年前,同样在这里,他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那时,大唐帝国刚刚问世十年。执掌帝国最高权柄的唐太宗,正是在前不久的“玄武门之变”中胜出的秦王李世民。
大师的请求,并没有得到皇帝的允准。
因为,雄心勃勃的唐太宗正打算对屡侵边境的东突厥用兵。
但唐太宗强硬的态度,并没有恫吓住玄奘的决心。顶着“偷渡客”的头衔,玄奘毅然西行,足迹遍布库车、塔什干、葱岭、阿富汗等地,直到迦湿弥罗国(今喀什米尔地区)才稍作歇息。
出发之前,玄奘已精通梵语和巴利语,在大唐境内享有“佛门千里驹”之誉。
此次冒险西行,在西域诸国的佛教世界中引起巨大轰动。
在北印度期间,玄奘受到了塔内萨尔王国戒日王的崇高礼遇。
戒日王如唐太宗一般,在印度半岛上也建立起强盛的帝国。在其臣民眼中,统治着北印度的他,就如同佛教中声名鼎盛的阿育王那般受人尊敬。
他在曲女城举办了五年一度的“无遮大会”,并邀请玄奘大师列席论经。
史载,这次大会前后历时75天。来自五印度的十八位国王和三千多位精通大小乘佛法的高僧与会。
这75天,也是玄奘一生的高光时刻。
作为一个外来访问的学僧,玄奘一人高坐法台任人询问。75天过去,与会的所有人均从他这里得到佛学教义的开释。
他被佛教发源地的诸生尊为“大乘天”“解脱天”,为萎靡的大唐佛教集起了希望的光束。
当曾经的“偷渡客”再度出现于长安城下时,他已经成了一位众人皆知的明星。西京留守、宰相房玄龄纡尊降贵,亲率众人至城门外,迎接这名西行的英雄回家。
随玄奘回长安的,还有从印度带回来的657部佛经和150粒如来肉舍利,以及7座金、银或檀刻佛像。
由于盛况空前,官方不得不动用京城警备力量维持秩序,不许瞻仰者随便烧香撒花。
跟普通大众一样,当年强硬不许玄奘离开长安的唐太宗,此时似乎也有一种追星的心态。
十七年的时间,这位具有雄才伟略的君主,已经征服了东、西突厥和吐谷浑,威服吐蕃,使大唐帝国在欧亚大陆上闻名遐迩。
尽管征服了许多政权,但武力无法解决遽烈扩张下的各种矛盾。因此,唐太宗豁免了玄奘,并希望他能留在长安做官,为国效力。
曾经违抗圣旨西行的玄奘,内心同样不安。他一直担心官府会秋后算账,即便唐太宗在其回城时已展现宽解的态度。在长安稍加安顿,他便启程前往洛阳,并在那里拜见了准备出征高句丽的唐太宗。
此后二十多天,玄奘数次被唐太宗召入内,闭门密谈许久,他们具体谈什么,史书并无记载。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二十多天的交流,双方并没有达成共识。
因为,自那以后,玄奘虽然仍旧受到朝廷礼遇,但人身却失去了自由,甚至还时不时遭到朝中某些小官的莫名质询。每每这个时候,皇帝从未选择相信玄奘,而是让玄奘与质询者定对,以确定佛法是否真的适合在东土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