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恰逢国庆与中秋双节,八天长假期。每到这个时候,吃饭聚会必不可少,而鱼是每个饭桌上一定要有的美食,这让我想起了张爱玲说她一生有三大恨: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
张爱玲
可是,张爱玲为什么要恨鲥鱼多刺呢?这说明鲥鱼鲜美,对其情有独钟。
鲥鱼与黄河鲤鱼、太湖银鱼、松江鲈鱼并称为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名鱼”。与河豚、刀鱼齐名,并称为“长江三鲜”。
鲥鱼(此图片并非长江鲥鱼)
鲥鱼跟别的鱼大不一样,它只在四、五月份现身,其他时间你想抓都抓不到。更离谱的是,这鲥鱼一离水,没多久就一命呜呼了。死了的鲥鱼,很快就臭了,根本没法入口。就连江南本地人,为了尝尝新鲜鲥鱼的味儿,不仅要花大钱,还得碰运气。
从古至今,鲥鱼一直都是很稀罕、很值钱的食材。
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因毗邻长江,每年四、五月期间,都能吃到长江出产的鲥鱼,而且据说朱元璋以及后来的明成祖朱棣都十分喜爱鲥鱼,所以在太庙祭祀时鲥鱼便成了必备贡品。
朱元璋
在当时的条件下,保存和运输都是极难做到的。由于南京与长江相邻的地理位置的缘故,朱元璋和朱棣想吃鲥鱼倒也不是难事。
后来朱棣迁都北京后,虽然离开了南京,但对鲥鱼的兴趣依然不减,鲥鱼也因此成了紫禁城御膳中的一道时令菜肴。
天启年间,宦官刘若愚曾记录:“七月食鲥鱼,为盛会,赏荷花,斗促织。”可见,尽管隔着两千多里路,明代宫廷依然没有放弃对鲥鱼的喜爱。
但为了鲥鱼这道美味,朝廷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鲥鱼的捕捞与运送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南京特别成立了一个“鲥鱼厂”,专门负责鲥鱼的捕捞,运输。
《明英宗实录》中记载:“四月进鲥鱼,须用冰辟热,然鲥鱼厂临江,而取冰于内府不便,请置冰窖于厂后。从之。”
运送鲥鱼的船只也是特别打造,分为上下两层,全部要用冰块覆盖。据记载,南京每年进贡物品的鲜船有162艘,冰船46艘,其中运送鲥鱼的有14艘。鲥鱼的进贡不但劳民伤财,还给京杭大运河造成了极大的交通压力,当时许多人对其多有指责。
鲥鱼是贡品,又耗费极大,一般大臣绝无可能享用。对于那些获赐的近臣来说,得到一尾鲥鱼那可是天大的恩宠。
万历前期,张居正为内阁首辅,权倾朝野。每一年鲥鱼到京后,他也只能获得几尾而已,而内阁中其他大臣有个一两尾就已经不错了。
清朝入关后,继承了对鲥鱼喜爱的传统。
康熙是鲥鱼的忠实铁粉,时人通过诗文描绘了鲥鱼陆运的情景,官吏们在大规模捕捉鱼的过程中,不仅让百姓受尽鞭打,还造成了人马伤亡的悲惨情景,只为了将最好的鲥鱼献给皇帝。
为了能吃到鲥鱼,如此大费周章,惹得民怨沸腾实在是不划算。
康熙二十二年,山东按察使张能鳞壮着胆子上了一个奏折,请求朝廷免贡鲥鱼,康熙阅后也认为有道理,下令取消了鲥鱼进贡。
从此以后,清朝的皇帝在北京就吃不到鲥鱼了,这也难不倒乾隆,爷爷不是规定不给进贡吗,那索性就亲自到江南去吃,六下江南吃个够。
民国时期,因为捕捞技术的提升,鲥鱼已不再只是皇家能够享用的贡品了,但价格还是不便宜。比如当年徐悲鸿夫妇在春节时,就特意派人为齐白石送上长江鲥鱼,并嘱咐烹制时“不必去鳞”,千里送鱼,可见鱼的珍贵。
一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市场上还是能买到长江鲥鱼的,可是因为无度的捕捞,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长江鲥鱼已经形不成鱼汛了,钱塘江鲥鱼在七十年代基本绝迹。
1994年,安徽一位张姓渔民在芜湖江段捕到一条2斤重的鲥鱼,1998年,长江水产研究所在江苏采集到一条1.5斤重的鲥鱼。
从此以后,再也没有长江鲥鱼的消息了。
————往期精彩回顾————
跨越4000年的凝视:大禹治水淬炼出了华夏文明的雏形。
一日和尚一日钟,钟不鸣,和尚亦死矣。
布鲁威斯号:灾难不是终点,而是新生的开始。
世界级文明:地中海文明的千年辉煌与深远影响
衣冠南渡:中华文明的延续与重生
庄惠之交:超俗的友谊与智慧的碰撞
西南联大:大师云集,群星闪耀,中国教育的传奇。
民国文人趣事,让你笑到捧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