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变迁的浪潮中,老人与孩子的居住模式正经历着深刻变革,这一现象不仅关乎家庭结构的重塑,更映射出社会发展的轨迹,成为当下极具话题性与探讨价值的议题。
传统养老观念下理想的家庭结构,与现代社会变迁下居住需求的重构,产生了较大的冲突。
传统观念里,“养儿防老”“含饴弄孙”,老人与子女、孙辈同住的多代同堂模式,似一幅温馨的 “阖家团圆图”,正如孟郊笔下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所描绘的那般,子女围绕身边,孙辈承欢膝下,老人尽享天伦之乐,家庭凝聚力得以彰显。从社会学角度看,这种居住模式便于家庭内部的资源整合与情感交流,老人能在生活上照料孩子,传承家族文化与生活经验;孩子则为老人带来生机活力,慰藉其心灵。超80%的农村老人和超40%的城镇老人愿意和子女同住,在他们心中,与子女相伴是最理想家庭模式。
然而,现实却并非总是这般理想。随着时代发展,生活节奏加快,两代人在生活习惯、价值观念上的差异逐渐凸显。年轻人追求自由、便捷的现代生活,老人则秉持传统的生活节奏与观念,矛盾在所难免。就像一些年轻人习惯晚睡晚起,而老人往往早睡早起,作息冲突易引发摩擦。饮食口味、消费观念等方面的不同,也可能导致家庭关系紧张。部分老人虽渴望与子女同住,却因这些潜在矛盾,无奈选择与子女分开居住。
“同住难”、“空巢痛”,城乡“老幼居住模式”带来的“物理共居”模式正在弱化老年群体“去家庭化”带来的冲突和矛盾。新兴"老幼共托"模式将幼儿园与养老驿站融合,既解决资源错配(幼儿园闲置+养老需求),又促进代际互动。
近年,“老幼共托” 模式正悄然兴起,为解决养老与育幼难题带来曙光。在一些城市,幼儿园招生不足与社区老人养老需求激增的矛盾,催生出将幼儿园部分区域改造成养老驿站的创新之举。这里成为老人休闲、娱乐、学习的多功能空间,将幼儿园的活力与养老服务的温馨巧妙融合。这种模式不仅实现了空间资源的高效利用,还促进了老幼之间的代际互动,符合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的传统理念。从国外经验来看,德国的 “利多多代屋”、美国的 “圣文森特代际学习中心” 等成功案例,均证明了老幼融合发展模式的可行性与优势。
在农村地区,尽管大部分老人仍倾向居家养老,但随着城镇化进程推进,大量年轻人进城务工,农村空巢老人现象愈发普遍。老人独居,虽能保持一定生活自主性,但在生活照料、情感陪伴方面面临诸多困境。而在城市,部分老人选择住进养老院等养老机构,可 “认为孤老才进养老院”“经济不能承受” 等观念和现实因素,使得养老院入住率并不尽如人意。
我国有着深厚的时代同堂、代际融合的传统文化,其实这就是很好的“老幼共托”的社会基础。在当下低生育、老龄化的背景下,“老幼共托”更好的实现了资源整合和优化,方便家庭、社会在照顾“老”和“幼”的问题上更合理的分配资源,从而降低老幼照护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能更好的引导生育意愿。
目前需要尽快构建“老幼共托”机构标准化体系,政府匹配相应的监管办法及政策支持 “老幼共托” 模式发展。通过联合培养、设置老幼双学位,有针对性的培养一批专业化的人才。只有如此,才能为老人与孩子营造更为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积极引导专业的社会机构、资本以及专业人员、志愿者、社区组织等积极参与,让“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的愿景照进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