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智能化的操作,看起来便捷,但对另一部分人来说,那是门槛。
以前我一直认为,互联网的发展让很多人都吃到了时代红利,尤其是像我这种年轻人,每天用网络查找各种资料,看各种新闻等等,哪怕是在网上办各种业务,处理起来也是得心应手。
但现在我觉得,尽管我国网民已经突破了10亿,但仍然还有相当大一部分群体,根本就不会使用智能手机。
前几天姑父给我打电话,让我帮他下载一个APP,说是在上面注册跑网约车。我心想,下载APP那不是很简单的事情吗,为什么还不会呢。
结果姑父到了之后,我才发现,原来第一步他就不会。
别人给他发了一个验证码,让他扫码注册,但不知道应该如何扫码注册。对年轻人来说,这当然是很简单的事情,只需要长按图片就可以扫描二维码了。
但对一个五十多岁的人来说,这很难很难。
而这,还只是第一步。
在我下载APP之后,第二步就需要注册了。这需要提供行驶证、驾驶证、网约车证、身份证等等,这些证件全部要上传,而这些步骤对一个五十多岁的人来说,几乎就等于不可能。
在全部文件上传之后,还需要等待审核。
在审核后,又需要做题。下载的那个APP一共有20道题,其中涵盖了单选题和多选题,哪怕是我,也因为没有看清题而导致做了四五遍才通过。
到这里,一位网约车司机才算是可以正式上线接单了。
而姑父已经跑了三年网约车了,但即便是跑了三年,在他准备又注册一个新平台跑车的时候,仍然困难重重。
时代的确在快速发展,网约车和外卖的出现,给很多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和另一个可能性,但对那些年龄较大的人来说,这是时代在抛弃他们的另一个例证。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技术的进步当然是好事,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也总有人跑的要慢一点,甚至是慢得多。
今天很多人说老年人不会使用互联网,那就应该学习。这话听起来没错,但学习这件事本身,又何尝不需要成本或者付出痛苦呢。
而技术抛弃的又何尝是中老年人。
哪怕是今天的年轻人,也正在被技术所抛弃。以人工智能为例,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听过人工智能,但真正会使用人工智能,会如何向人工智能正确提问的,仍然很少很少。
当技术的出现带来了变革,当这种变革又导致一些人跑的更快的时候,这个时候年轻人也就被技术落下了。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中老年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技术适应困境。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达18.1%,但60岁及以上网民群体仅占网民总数的10.3%
而在医院里面,这种情况就更为常见。
许多人老人看病不会挂号,不会网上预约,只能够通过到线下去排队,好不容易拍了片子等结果,甚至还不会用自助取片机器。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技术不适应的困境正在加剧老年人的社会隔离。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往往“儿女平常上班忙,也没有系统地教老人使用手机”,即便耐心地教了几遍,短期内也很难学会。
哈尔滨医科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尹梅教授指出:“人口老龄化与生活数字化相互交叠,成为当前社会的一大特点。在整个社会享受'数字红利'的同时,老年群体却'掉队'了,陷入'数字困境'难以自拔。”
在传统家庭结构中,长辈往往凭借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占据长辈地位。然而在数字时代,这种权威被彻底颠覆——年轻人成为数字技术的“原住民”,而长辈则沦为“数字难民”。
这种角色转换带来的不仅是技术层面的不适应,更是心理层面的失落与焦虑。
数字时代不应成为抛弃老年人的时代,而应成为包容所有年龄群体的时代。正如韦路教授所言:“促进老年群体的数字融入,提升老年群体的数字素养,丰富老年群体的数字生活,帮助老年朋友实现积极老龄化,亟待引起重视和精准破题”。
数字时代不应成为抛弃中老年人的时代,而应成为包容所有年龄群体的时代。促进老年群体的数字融入,提升老年群体的数字素养,丰富老年群体的数字生活,帮助老年朋友实现积极老龄化,亟待引起重视和精准破题。
当然,更重要的是,随着老龄化社会开始到来,未来的更多老年人开始踏入职场参加工作,对他们来说,技术上的壁垒,可能反而会限制他们踏入社会。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