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唐尧故地的活态史诗 | 汾城古建筑群深度攻略:在“金元明清官宦宅邸博物馆”解码中式家园营造智慧

晨光穿透汾城古镇的青砖城墙,丁字形主街上,78岁的“花馍张”正在案板前揉制祭祖用的枣花馍,蒸腾的热气中,对面“关帝庙”的

晨光穿透汾城古镇的青砖城墙,丁字形主街上,78岁的“花馍张”正在案板前揉制祭祖用的枣花馍,蒸腾的热气中,对面“关帝庙”的琉璃鸱吻泛着金光;转过“县衙”照壁,百年票号“蔚泰厚”的马厩里,研学团队正体验清代“晋商汇票”拓印技艺。这里是汾城古建筑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存了从金元至明清的13处官宦宅邸、7座祠庙及完整古镇格局,被建筑学家称为“中国北方民居建筑的活态标本”。2025年国庆假期,这里接待研学游客超1.8万人次,同比增长170%,“走汾城古街,读晋商家史”成为中原文化寻根新热点。

“金元明清建筑博物馆”:从军事要塞到官宦之乡的格局演变

汾城的底蕴,始于其“城因仕兴”的独特基因。作为春秋晋国“古绛邑”所在地,唐初置“汾城县”,明清时期因科举兴盛,先后走出23位进士、百余名举人,官宦家族斥资营建宅邸,形成“九街十八巷,三庙七署”的格局。

“汾城的价值,在于它‘全时段、多类型’的建筑遗存。”山西省古建筑研究所研究员李会智指出,现存最早的金代“普净寺”(元代重建)保留了减柱造工艺,明代“县衙”沿用元代地基却以清代规制重建,而“丁村民居”(部分属汾城古建筑群辐射范围)展现的清代晋南民居“四大八小”院落,门楣砖雕“渔樵耕读”、影壁“麒麟送子”,处处体现耕读传家的文化内核。“最完整的是‘师家大院’——这座清代盐运使故居,五进院落连通,地下藏有清代晋商‘防匪密道’,木构架上的‘包浆’记录了近200年烟火气。”

“我们坚持‘最小干预’与‘场景活化’并重。”襄汾县文旅局局长刘军介绍,近年完成“汾城古镇”保护规划,修复了“城隍庙”乐楼、“文庙”棂星门等文保单位;引入“家风研学”“非遗驻留”项目,让汾城剪纸、木版年年画、传统酿造技艺从“古籍”走进“院落”。现在,游客可通过“汾城古镇”小程序,预约“古建测绘体验”(用传统工具丈量柱础尺寸)或“官宦家宴”(复原清代进士宴席菜单)。

必打卡核心景观:

丁字形主街(古镇脊梁)(时空走廊):贯穿古镇东西,两侧分布“县衙”(明代规制,大堂保留“海水潮日”藻井)、“关帝庙”(清代重修,古戏台曾上演《忠义千秋》)、“城隍庙”(金代基址,后殿梁架有元代题记);

师家大院(盐商宅邸)(晋商密码):清代盐运使师法祖故居,重点看“三雕艺术”(砖雕“二十四孝”、木雕“松鹤延年”、石雕“麒麟踏云”)、地下密道(仅容一人通行,连接后花园与城外);

解店镇民居群(耕读样本)(生活标本):明清举人、秀才宅邸聚集区,72岁的“老学究”王大爷住在“耕读第”:“我家门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是曾祖父写的,院子里的石榴树还是他中举那年栽的!”;

汾城城墙遗址公园(空间坐标):保留明代夯土城墙残段,设观景台可俯瞰古镇“龟背形”地貌,城墙下的“老茶馆”提供“汾城黄芩茶”(本地草药炮制,6元/杯)。

隐藏玩法:清晨7点跟“花馍张”学做祭祖馍(非遗体验,人均50元);午后钻进“明清一条街”的老药铺,看掌柜用传统戥秤称药材;傍晚登城墙,看夕阳把“县衙”匾额染成金色,巷子里飘出“汾城煮饼”的焦香。

“一门三进士”家风:从官宅匾额到庭院楹联的精神传承

汾城的灵魂,藏在“官宦故居”的细节里。作为“文献名邦”,这里的每座宅邸都是家族精神的物质载体。

代表性故居故事:

李家大院(清廉传家):清代道台李承式故居,正厅“清畏堂”悬挂康熙御笔“清慎勤”匾额,后花园“戒得堂”陈列其手书《官箴碑》拓片:“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

曹家大院(诗书继世):乾隆年间翰林曹锡龄宅邸,书房“味经斋”保留清代“四宝”(湖笔、徽墨、宣纸、端砚),厢房展陈其编纂的《汾城曹氏族谱》,详细记录家族科举史;

冯家大院(忠孝两全):明代嘉靖年间忠臣冯恩后裔宅邸,门楣“忠烈传家”砖雕下,悬挂冯恩弹劾严嵩的奏折复制品,后院“忠孝祠”每年清明举行家族祭祀。

“我们推出‘跟着家训游汾城’主题线路。”景区研学导师赵敏介绍,游客可穿清代书童服饰,体验“晨昏定省”(向长辈行礼)、“抄录家训”(用毛笔誊写《朱子家训》),最后在“汾城家风馆”制作“家训木牌”(人均80元)。

“舌尖上的仕宦家宴”:从官府菜到市井味的味觉传承

汾城的风味,是官宦饮食与乡土气息的融合。作为晋菜“南路派”代表,这里的美食既有“精细雅致”的官府菜,也有“粗粝醇厚”的市井小吃。

必吃美食清单:

官宦家宴代表:“师家大院餐厅”推出“进士宴”——汾城煮饼夹酱肉(非遗技艺,饼体酥脆,酱肉肥而不腻,48元/份)、虾米炖白菜(选用汾河野生虾米,汤头清鲜,38元/例),还原清代文人宴席的“清鲜本味”;

市井小吃精选:“老街油糕铺”的黍米油糕(内馅为红糖混合花生碎,外皮酥脆,2元/个)、“福兴斋”的豆腐脑(咸卤配木耳黄花,配“汾城烧饼”佐食,5元/碗);

非遗美食体验:参与“汾城酿造工坊”——跟老师傅学做“汾城醋”(传统固态发酵,需翻醅3次,体验价120元/人)、制作“汾城黄酒”(用本地糯米酿造,封坛后可邮寄到家)。

“四季有景”的古镇时光:从春祭到冬雪的生活美学

汾城的美,随节气流转呈现不同画卷:

春(4-5月):古镇丁香、海棠盛开,配合“汾城春祭”,游客可看祭孔大典、参与“放风筝写愿望”活动;

夏(6-8月):平均气温25℃,大槐树下听老艺人说“汾城古事”,晚上在“城隍庙广场”看露天电影《汾城往事》;

秋(9-10月):石榴、柿子挂满枝头,是拍“古宅秋韵”的最佳季,院落里的“晒秋”场景(玉米、辣椒、花椒铺陈)宛如油画;

冬(12-2月):古镇覆雪,青砖灰瓦更显肃穆,“关帝庙”前的“腊八粥宴”(用八种谷物熬制,免费分发给游客)温暖人心。

经典路线推荐:

半日文化游:丁字形主街(逛县衙、关帝庙)→师家大院(看三雕艺术+地下密道)→解店镇民居(听老学究讲家训)→老茶馆歇脚(约2小时);

深度研学游:汾城古城墙(俯瞰龟背地貌)→李家大院(学写家训木牌)→明清一条街(体验花馍制作)→返程前到“汾城文创店”买“四箴堂”笔记本(印有古镇地图,人均150元);

非遗体验线:查非遗名录→参与“家风研学”→看“院落电影”→定制“汾城家史手账本”(景区提供模板,人均120元)。

实用贴士:解锁汾城的“访古指南”

交通指南:

自驾:太原出发沿二广高速转青兰高速,至汾城出口下(全程约1.5小时,景区停车场收费6元/小时);西安出发沿包茂高速转青兰高速,约2.5小时;

公共交通:临汾站乘13路公交直达“汾城古镇”站(票价4元);临汾西站乘高铁至襄汾西站,再打车至景区(约20分钟,车费25元)。

门票与开放时间:

古镇免费开放;核心文保单位(县衙、文庙、师家大院)联票60元;

开放时间:8:00-18:00(全年无休,夜间部分院落亮灯至21:00)。

最佳游览时段:

文化体验:上午9:00-11:00(研学活动集中,讲解员充足);

摄影打卡:清晨7:00-8:30(薄雾中的古镇宛如水墨画)、黄昏17:00-18:00(夕阳为古建筑镀金,出片率高);

避峰提示:节假日建议提前在“汾城古镇”公众号预约,工作日上午人少更适合深度观察建筑细节。

住宿推荐:

古镇体验:“汾城客栈”(改造自清代举人宅邸,保留木雕隔断,主人会讲家族故事,人均180元);

品质之选:襄汾“汾城温泉酒店”(仿明清官宅风格,含“汾城家宴”早餐,距古镇10分钟车程,适合家庭游);

特色民宿:“耕读小筑”(解店镇民居改造,院内有百年石榴树,秋季可采摘,人均240元)。

结语:古宅不语,家风永续

从金元的寺庙基址,到明清的官宦宅邸;从李家大院的“清慎勤”匾额,到游客手中的“家训木牌”——汾城古建筑群用近千年光阴证明:真正的文化遗产,是流淌在建筑肌理中的精神密码。

正如一位来自河南的历史教师在留言簿上写道:“原以为官宅只是威严的建筑,来了才发现,每一块砖雕都在诉说‘忠孝节义’,每一道菜都在传承‘勤俭持家’。这里没有冰冷的展品,只有活着的历史。”

2025年的深秋,不妨把脚步交给汾城的青石板路,去赴一场“官宦家史与市井烟火”的对话——在这里,你不必追赶行程,只需站在师家大院的月亮门前,看阳光穿过雕花窗棂,听老人们讲“一门三进士”的故事,就能听见历史的回响,看见中式家园营造的永恒智慧。

(完)

文章亮点:

新闻属性:采用“记者实地探访+数据支撑+专家引述”结构,突出2025年最新旅游动态与文化保护成果;

文化深度:聚焦“官宦故居”的精神内核,通过具体家族故事解读晋商文化与耕读传统;

实用攻略:整合交通、住宿、美食、路线等实用信息,兼顾深度游与大众游客需求;

场景化描写:运用“花馍张”“老茶馆”等细节,还原古镇生活气息,增强画面感与代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