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里的老两口坐在洒满阳光的阳台上,藤椅旁摆着一壶刚泡好的绿茶,杯壁上凝着细密的水珠。老爷子穿着熨得平整的格子衬衫,老太太戴着珍珠耳环,面对镜头时嘴角始终挂着笑意,可当话题绕回 “丁克四十年” 这个关键词,两人眼底还是会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黯淡。
他们总说自己是 “跟着时代跑的人”。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吹遍大地,夫妻俩从县城来到大城市打拼,租住在不足十平米的阁楼里,白天在工厂流水线上组装零件,晚上轮流去夜市帮人看摊,凌晨还要骑着二八大杠去郊区的蔬菜批发市场进货,一天打四份工的日子,连吃饭都要掐着表。就是在那样连轴转的年月里,老太太意外怀了孕。
“当时看着验孕棒上的两道杠,我跟老伴儿在阁楼里坐了一整晚。” 老太太摩挲着杯沿,声音轻得像落在时光里的羽毛,“窗外是夜市收摊的叫卖声,屋里就只有灯泡嗡嗡的响。我们数了数存折上的钱,除去房租和生活费,连给孩子买件小衣服都不够。” 最后,他们咬着牙去了医院,手术后老太太躺了三天,老爷子一边打工一边煮稀粥,夜里两个人背对着背,谁都没说话。
那时候的时代红利,是 “只要肯拼就有机会”,却也是 “连基本的安稳都难保障”。房价确实低,可一个月几十块的工资,攒上几年也未必能凑齐首付;市场上的商品慢慢多了起来,可逢年过节才能割上二斤肉,孩子的奶粉钱能让普通家庭愁得睡不着觉。“不努力工作真的会饿肚子”,不是一句夸张的话 —— 冬天没有暖气,夫妻俩裹着两床薄被子瑟瑟发抖;遇到工厂停工,就只能靠啃馒头就咸菜度日。在生存的压力面前,“生孩子” 成了奢侈品,“玩乐” 更是想都不敢想,他们以为等攒够了钱,等日子安稳了,总有机会弥补,却没料到时光从来不会等任何人。
如今的时代早已不同。吃穿不再是问题,哪怕是一份普通的工作,也能保证三餐温饱,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市场上的商品琳琅满目,周末去看场电影、假期去旅游,成了很多年轻人的日常。可新的焦虑也随之而来 —— 房价高得让人望而却步,养育孩子的成本越来越高,很多年轻人又陷入了 “不敢生孩子” 的困境。看着电视里年轻人们讨论 “躺平”“摸鱼”,老两口总会忍不住感慨:“现在的孩子比我们当年轻松,可也比我们当年更迷茫。”
只是,轻松也好,迷茫也罢,年轻就是最大的资本。老两口现在有了退休金,住上了宽敞的房子,不用再为生计奔波,可他们却发现,想做的事情越来越少了。老太太想去学跳舞,可膝盖受不了;老爷子想去旅游,可走不了远路。有时候他们会坐在阳台上翻旧照片,照片里的自己穿着的确良衬衫,眼神里满是对未来的憧憬,老太太就会忍不住问:“要是当年把孩子生下来,现在是不是就能抱孙子了?” 老爷子不说话,只是默默地给绿茶续上热水。
他们从不后悔自己年轻时的选择 —— 在那个连生存都艰难的年代,放弃生孩子或许是最现实的决定。可遗憾也是真的,遗憾年轻时没能好好享受生活,遗憾没能体验为人父母的快乐,遗憾现在有空了,却再也回不到过去了。镜头关掉的那一刻,老太太轻轻叹了口气:“人这一辈子啊,就像赶火车,错过了这一站,就再也赶不上了。”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们身上,温暖却也带着一丝凉意,就像他们的晚年生活,安稳却也藏着无法弥补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