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93年,6年没有收入的陈忠实在家闲坐。突然一通电话打来,接完电话后,整个人瘫坐在地上。妻子吓得赶紧过来扶他,哪知,陈忠实却激动地说:“老婆,咱不用养鸡了!” (信息来源:各界新闻网——文史 |《白鹿原》出版前的故事) 1993 年已是陈忠实闭门创作的第六个年头,六年前他咬牙辞掉了陕西作协专业作家的安稳差事,揣着“写不出一部能垫棺作枕的作品,就回家养鸡” 的狠劲,扎回灞桥区西蒋村祖屋。 自那以后,全家就没了固定收入,日子过得紧紧巴巴。整整六年,他没发表过一篇散文、一首诗,所有心思都扑在那部写渭河平原百年变迁的长篇小说上。 全家的吃喝用度,全靠妻子王翠英养鸡、种地硬撑着。孩子们的学费得东拼西凑,村里偶尔会飘来 “好好的工作不干,在家瞎折腾” 的闲话。 就连他自己,无数个深夜对着堆得像小山似的手稿,也会忍不住犯嘀咕:这样的坚持值不值? 那些年的日子,清贫得像一碗没撒油星的白粥。陈忠实埋在祖屋的书桌前,窗外鸡鸣犬吠是他最熟悉的背景音。妻子天不亮就爬起来喂鸡、挑水、下地,傍晚回来给他端上简单的饭菜。 看着妻子日渐消瘦的脸庞和磨得粗糙的双手,他心里满是愧疚,手里的笔却停不下来。 他想写的是一部 “一个民族的秘史”,是白鹿原上白、鹿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纠葛,是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变革与人性挣扎。 为了攒素材,他踏遍了灞桥的乡野村落,拉着无数老人唠家常,记下了满满几大本子的民间传说、家族旧事。 他常常在田埂上踱来踱去,在油灯下对着空白稿纸发呆,甚至把自己完全代入角色,只为能抓准人物的精气神,跟着他们的悲欢离合掉眼泪。 创作的日子满是煎熬,1992 年 3 月,近 50 万字的《白鹿原》手稿总算完成了。陈忠实把那厚厚的一摞稿纸小心翼翼地包好,寄给了心心念念的人民文学出版社。 接下来的日子,全是漫长又熬人的等待。他搬回了城里的家,可依旧没什么收入,妻子的养鸡场成了全家唯一的指望。 每天听着鸡舍里的鸡鸣,他心里又急又慌,既盼着能得到编辑的认可,又怕等来不好的消息,好几次走到电话旁,手抬起来又放下,终究没敢拨出去。 那段时间,他瘦得更明显了,眼窝陷了下去,头发也添了不少白丝,只有聊起那部书稿时,眼里才会闪过一点光亮。 转机出在 1993 年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午后。陈忠实正坐在家里发愣,琢磨着要不要找个零活补贴家用,桌上的电话突然急促地响了起来。 那个年代,电话还不算普及,家里这部大多用来联系亲友,很少有陌生号码打来。他迟疑了一下,起身拿起听筒,电话那头传来一个温和又清晰的声音,说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 听筒里的声音告诉他,《白鹿原》手稿已经全部审阅完毕,大家都觉得这是部分量十足的佳作,出版社决定马上排版印刷,还会按当时的最高标准给核算稿酬。 这番话瞬间冲垮了六年来积压在心底的焦虑、委屈和不安。他愣在原地,大脑一片空白,耳边只剩下自己咚咚的心跳声。 他想开口说点什么,喉咙却像被堵住似的,一个字也蹦不出来,只能任由眼泪顺着脸颊往下淌。挂掉电话的那一刻,他再也撑不住,双腿一软,重重地瘫坐在地上。 正在厨房忙活的妻子听到动静,赶紧跑了出来。看到陈忠实瘫坐在地上,脸色苍白还流着泪,她吓得魂都没了,连忙上前扶住他,满脸焦急地打量着。 陈忠实靠在妻子怀里,缓了好一会儿,才哽咽着说出一句话,声音带着颤抖,却满是前所未有的轻松与喜悦:“老婆,咱不用养鸡了!” 妻子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看着丈夫泪流满面的样子,这些年的辛苦与委屈一下子涌了上来,夫妻二人相拥而泣,所有的付出,在这一刻终于有了回报。 1993 年 6 月,《白鹿原》单行本正式出版,首印了 14850 册。谁也没想到,这本书一上市就引发了轰动,短短五个月里连续加印六次,半年时间印数就冲到了五十六万册。 后来,随着《白鹿原》持续畅销,版税收入越来越多,陈忠实也因此登上了作家富豪榜,真正实现了经济上的翻身。 更让人欣慰的是,《白鹿原》的文学价值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认可。1998 年,这部作品斩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难以超越的经典。 此后,《白鹿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海外出版,还被改编成话剧、电影、电视剧等多种艺术形式,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与创作者。 陈忠实也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乡村创作者,变成了家喻户晓的文学大家,但他始终保持着质朴的本色,心里依旧惦记着白鹿原上的土地与乡亲。 多年后,有人提起那通改变命运的电话,陈忠实依旧感慨万千。他说,那不仅仅是一部作品的成功,更是对一个写作者坚持与热爱的最好回馈。 陈忠实用坚持证明,热爱能抵御岁月的漫长与生活的窘迫,而一部真正有分量的作品,终将穿越时光,照亮文坛,成为一个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