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太让人气愤了 全国人民同仇敌忾之际,作为历史学教授,自身不能正视历史,传播错误的历史观,抹黑民族精神,伤害民族感情,实是误人子弟,祸国殃民!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冯玮,把抗日英雄称作“抗日分子”,引发全网愤怒! 抗日英雄不屈不挠与侵华日军作斗争,他们是国家的功臣,历史永远铭记他们。但是,冯玮教授却把他们称作“抗日分子”! 冯玮深耕复旦历史讲台近二十年,顶着“名校教授”“历史学者”的头衔,本该以严谨治学态度传递真实历史、守护民族记忆,可他偏要剑走偏锋,不止一次在公开讲座、社交平台歪曲抗战史实,把亵渎先烈当“学术独立”,把颠倒黑白当“理性客观”。除了将浴血奋战的抗日英雄贬为带有贬义色彩的“抗日分子”,他还曾暗讽平型关大捷“夸大战场战绩”,质疑百团大战“破坏统战大局”,甚至隐晦为日军侵华找“客观诱因”,字里行间都在消解抗战的正义性,弱化先烈的牺牲价值。要知道“英雄”与“分子”的一字之差,藏着天壤之别的态度——英雄是民族脊梁,是用鲜血换山河无恙的功臣,而“分子”一词自带模糊是非、暗含否定的意味,把扛枪御敌的先烈归为“分子”,本质就是对历史的背叛,是往千万先烈和老兵家属心上捅刀子。 有抗战老兵家属看到言论后红了眼,哽咽着说“我爷爷当年跟着部队打鬼子,在台儿庄战役里丢了半只胳膊,最后埋在了无名烈士陵园,这辈子没享过一天福,到冯玮嘴里倒成了‘抗日分子’,这哪是学术讨论,分明是往先烈坟上泼脏水”。这话戳中了无数人的痛处,当年多少普通百姓放下锄头拿起枪,多少青年学子辞别家人赴战场,他们缺衣少食、武器简陋,却凭着“宁死不做亡国奴”的信念,在冰天雪地里死守阵地,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平型关大捷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百团大战振奋全国抗战士气,台儿庄战役用血肉之躯筑起防线,每一场胜利背后都是成百上千先烈的牺牲,这些铁打的历史事实,早被史料记载、被老兵亲历、被山河见证,冯玮作为历史教授,不可能不懂其中分量,却执意抹黑,说到底不是学术认知偏差,是历史观彻底扭曲,是对民族先烈毫无敬畏之心。 更可怕的是,他站在高校讲台,面对的是刚接触历史、价值观尚未定型的青年学生。有曾听过他课的学生回忆,冯玮讲抗战史时,总刻意弱化日军暴行,放大抗战中的局部挫折,还会引导学生“跳出情感看历史,理性看待日军行为”,不少学生刚听课时懵懂无知,差点被他错误观点带偏,直到课后查阅原始史料、听老兵讲述经历,才看清他言论里的猫腻。高校教授的话语权自带公信力,一旦传递错误历史观,比普通人犯错危害大百倍——青年是民族未来,若连谁是英雄、谁是侵略者都分不清,连先烈的牺牲都不懂得尊重,民族认同感、家国责任感只会慢慢崩塌,这才是冯玮最该被追责的地方,误人子弟四个字,他担得一点不冤。 作为历史学者,底线从来都是尊重历史、敬畏先烈,而冯玮早已突破这条底线,把学术研究当成博眼球、显“另类”的工具,把民族伤痛当成抬升自己的筹码。他或许忘了,抗战胜利来之不易,是3500万同胞伤亡换来的山河无恙,是无数先烈用生命筑牢的民族根基,这些历史记忆容不得半点篡改,这些民族英雄容不得丝毫亵渎。名校光环不是他颠倒黑白的挡箭牌,学术自由更不是他抹黑先烈的借口,一个连历史是非都拎不清、连民族脊梁都不尊重的人,根本不配站在高校讲台,更不配被称作“历史学者”。 全网的愤怒从不是小题大做,而是对历史底线的坚守,对民族英雄的捍卫——英雄可以无名,但不能被诋毁;历史可以有细节争议,但不能被全盘歪曲。冯玮的错误言论,不仅伤害了民族感情,更敲响了警钟:高校必须严把师资师德关,历史教育必须坚守真实底线,唯有铭记先烈、正视历史,才能守住民族精神的根与魂。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