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婚姻里真正较量的,从来不是两个人,而是两段童年,成年人的婚姻,看似是两个人的结合,但本质上,是四个人在同居:你、你的童年、对方、对方的童年。很多人不知道人类的记忆分成两种:显性记忆(能讲成故事的)隐性记忆(讲不出来,但刻在反应里的)而人在0~4 岁几乎全部是隐性记忆:情绪模式、身体反应、恐惧、依恋、需要感、安全感……都在那几年里“写进了大脑底层”。童年那两个“人”,从来不会说话,却会悄悄控制情绪、指挥反应。于是在婚姻里才会不断上演那些“看不懂”的场景,比如对方突然被一句普通的话“伤到”,你完全不理解你想沟通,他的反应却像“回到了小时候被骂的瞬间”你无心的语气,他却听成了“你嫌弃我”,你只是提出一个需求,他却感到“我不够好”,情绪一大,他就逃避、沉默、封闭明明双方都很努力,但一触发,就前功尽弃,为什么?因为隐性记忆无法被讲述,但一直在后台运行。婚姻里那些“没道理”的反应,其实背后都有一个“道理”:情绪不是对现在的反应,而是对过去的反应。你以为你在和现在的伴侣说话,但事实是:你是在和他 3 岁、5 岁、7 岁时的隐性记忆对话。当你意识到这一点,你们之间的对抗,会慢慢变成理解;误解,会变成和解,攻击,会变成拥抱;旧的情绪,会被新的体验重写。因为婚姻真正的意义不是寻找一个完美的人,而是两个未被完全治愈的孩子,愿意在成年后的世界里,一起变得更安全、更稳固、更完整。这实际上是婚姻最难、也最值得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