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古城塞戈维亚,穿越基督教对伊斯兰的700年光复征战历程
前言公元1474年12月13日,伊比利亚半岛,一身白衣、美丽动人的23岁西班牙姑娘步入一座城堡,举行了她的登基加冕仪式。谁也不知道,她可以称为世界史上最伟大女性统治者,正是这位姑娘结束了邦国林立、统一建立了“西班牙王国”、完成了对穆斯林的“光复征战”、资助了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开启了影响全人类的“大航海时代”、缔造了世界第一个全球化帝国“西班牙帝国”。这位姑娘就是伊莎贝拉一世,而她登基加冕的城堡,正是在塞戈维亚。
塞戈维亚(Segovia),凯尔特人最早在此定居,后来公元前80年被罗马帝国占领,建设了塞戈维亚古城(高架水道桥为现存主要古罗马遗迹)。公元8世纪被穆斯林占领(阿拉伯倭马亚帝国),公元10世纪,卡斯蒂利亚王国(西班牙王国前身)收复该失地,后被作为王国都城,也是西班牙保存最完整的古城。

作为故都,与现代首都马德里基本都在西班牙中心位置

从马德里开车过去,要穿越瓜达拉马山脉,高原半农半牧
出差马德里期间,借着周末跟同事自驾前往著名的西班牙古都塞戈维亚。距离马德里70公里,高速和省道为主,一个小时左右车程。
古城游览塞戈维亚天主教堂
古城远处为白雪覆盖的瓜达拉马山脉

古城全貌,主要包括塞戈维亚主教堂和塞戈维亚城堡
古城位于斯蒂利亚的高原上,埃雷斯马河谷高地,瓜达拉马山脉(伊比利亚半岛中央山脉支脉)之间。


塞戈维亚主教堂,典型的哥特式教堂
塞戈维亚主教堂,建于16世纪(1525年到1577年),罗马天主教堂,西班牙主要信奉的是天主教(包括大部分西班牙语的拉美国家)。作为日耳曼人分支的西哥特人,占领伊比利亚半岛后,皈依了天主教,所以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高耸的尖塔、尖拱、尖券等元素,墙体线条垂直,立面装饰精雕细琢。内部采用肋拱设计,形成骨架结构体系,墙壁可镶嵌大玻璃窗。包括科隆大教堂等这类哥特式教堂,都是外观高峭挺拔而富丽华美,运用尖券、尖拱等技术,营造出空灵的意境和上升的形态,诠释基督教精神内涵。
古罗马水渠桥
罗马水渠桥,屹立2000多年不倒,相当震撼,现在还能使用

水渠分两层,顶部为水渠,用来输送水流
世界文化遗产,古罗马水渠桥,建于公元53-117年,渡槽全长813米,分上下两层,由148个拱组成,输水道是由被128根柱子支撑着的双层拱洞构成,高出地面30.25米。最初罗马人现代建造这座渡槽的目的,是将18公里外的弗利奥河水引入城内饮用。目前还能作为引水渠使用。
塞戈维亚古城堡
塞戈维亚城堡,迪斯尼《白雪公主》中的城堡以此为原型


以上两张图,能看到城堡居高临下,视野开阔,防御属性很强

重骑兵


马赛克形式的玻璃窗户多少带有伊斯兰特征


城堡里的武器库,西方冷兵器,跟东亚区别挺大

城堡内的古代伊比利亚半岛地图,邦国林立

明显的阿拉伯弯刀,显示这个区域与穆斯林的攻伐征战

很喜欢这种空灵的窗户,外形漂亮、形体加大,没有压抑的感觉

塞戈维亚城堡最有名壁画,伊莎贝拉一世登基加冕
塞戈维亚城堡与西班牙许多城堡一样,最初是一个阿拉伯堡垒,现存的城堡扩建于阿拉伯人统治时期,所以阿拉伯文化的痕迹处处可见,在许多房间都常常可以看到以明丽的颜色在石膏的背景上绘制的阿拉伯文化中常见的繁复的装饰。公元8世纪随着阿拉伯倭马亚帝国入侵伊比利亚半岛,阿拉伯人占领塞戈维亚,因为是道路要冲、山谷之间,又有水源和基本的牧场、耕地,非常适合建立要塞。城堡修筑在塞戈维亚城边,地势险要。城堡建有一座吊桥与城内连接,三面有一条深深的护城河与外界隔开,易守难攻。随着这些穆斯林占据时间的拉长,该堡垒不断地扩建,直到公元1088年被基督教徒阿方索收复,随后在1120年该城堡才开始记录。但15世纪初才有比较积极的建筑动作,完工时间约在1455年。
之所以城堡在阿拉伯人占领时没有记录,是因为后来在伊比利亚半岛上的穆斯林驱逐运动,销毁了大量伊斯兰建筑、艺术及文献等,保证了基督教在伊比利亚半岛的纯洁性
1474年,西班牙的奠基人,伊莎贝拉一世在塞戈维亚城堡登基加冕,开启了基督教西班牙王国的统一、伊比利亚半岛光复、称霸全球的历程。而西班牙历史剧《伊莎贝拉》就是以塞戈维亚城堡背景来拍摄的,对西语或西班牙历史感兴趣,值得一看。
隐藏在塞戈维亚华美城堡背后的,正是伊斯兰教徒与基督教徒近千年的入侵、与光复征战。
伊比利亚半岛光复征战在整个基督教世界,其实巴尔干半岛面临穆斯林的挑战一样不小,尤其是奥斯曼帝国的崛起。但是毕竟是东欧,不像在伊比利亚半岛和法国,直接挑战的是基督世界的核心区域,是基督教徒绝对不能忍受的,遂有本文标题。
伊斯兰入侵
阿拉伯帝国不同时期统治区域
阿拉伯帝国的进取,公元610年,先知穆罕穆德,创建了伊斯兰教。公元622年,因为受到麦加贵族迫害,出走麦地那,并组建武装力量,开始了传教及统一阿拉伯世界征程。到公元632年穆罕穆德去世,基本统一了整个阿拉伯半岛。
穆罕穆德去世后,四大哈里发执掌政权,继续对异教徒的征伐及传教,占领了北非部分、小亚细亚部分、到高加索附近、波斯高原及部分中亚区域。
而在倭玛亚王朝时代,在亚洲方向阿拉伯军队侵入中亚,占领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广大地区,直至帕米尔高原新疆区域,与唐朝相对峙。另一支东线军队向南攻入南亚次大陆的北端,占领巴基斯坦。导致这些区域都伊斯兰化,影响到现在。
东欧方向的声势和规模最为浩大,倭马亚王朝甚至曾3次发兵,围攻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直到717年君士坦丁堡战役惨败而元气大伤才终止。
西线的进攻最为猛烈,不仅占领从突尼斯、阿尔及利亚直到摩洛哥的马格里布地区,还以新皈信伊斯兰教的北非土著柏柏尔人为主力、阿拉伯人混杂(统称为摩尔人,后文都以阿拉伯人代替),于711年跨过直布罗陀海峡,攻入基督教的核心区域--西欧的伊比利亚半岛和法国境内。

穆斯林最大推进到比利牛斯山脉一线及法国境内
穆斯林入侵伊比利亚半岛,711年,阿拉伯穆斯林远征军越过直布罗陀海峡,向伊比利亚半岛进攻。同年7月19日,击溃西哥特人,西哥特国王战死。西哥特王国后继无人,倭马亚王朝趁西哥特内部的混乱开始扩大其支配范围。至710年代末,穆斯林把伊比利亚南部,今西班牙境内的安达卢西亚地区完全占据。穆斯林乘胜追击,对比利牛斯山北部作出攻势。714年,伊比利亚大部分的土地落入阿拉伯帝国的手中。
至此,阿拉伯帝国在倭马亚王朝时期达到最大的疆界,在伊比利亚半岛与基督教世界形成僵持。
基督教世界与伊斯兰世界拉锯依靠着高大的比利牛斯山脉,及山脉间的河谷地带,基督教徒很容易形成对穆斯林的割据抵抗势力。

法国殉道者之战
由于倭马亚阿拉伯人入侵法国,公元732年,在法国发生了著名的“殉道者之战”,也即图尔战役,法国领袖查理马特击败了穆斯林,查理马特被历史学家誉为“铁锤”,更是把查理马特誉为“基督教的战士”。而其孙正是后来决定整个西欧命运的查理曼大帝,查理曼即位后,也远程伊比利亚半岛,抵抗穆斯林势力。

公元10世纪,伊比利亚半岛邦国林立
前西哥特贵族的联盟及法国力量的加入,阻止了阿拉伯人在伊比利亚半岛的攻势。
进入公元10世纪左右,由于阿拉伯帝国的内部权力斗争,尤其是阿拔斯王朝的建立,驱逐了倭马亚王朝势力,颠覆了倭马亚在阿拉伯世界统治的正统性,而北非的穆斯林又纷纷独立,使得阿拉伯人在伊比利亚半岛的控制力大大降低。导致伊比利亚半岛的基督教势力趁势做大,形成了四个主要的抵抗王国,分别是:莱昂王国、卡斯蒂利亚王国、纳瓦拉王国、阿拉贡王国,而这四个公国正是形成后来的西班牙王国。

阿方索六世收复托莱多
随着1031年,后倭马亚王朝终结,阿拉伯穆斯林的势力在伊比利亚半岛逐渐走弱。尤其是1085年,阿方索六世攻下了托莱多,标志着伊斯兰势力的正式衰落。

随着1236年科尔多瓦的陷落,南部大部分地方已经落到基督教王国手上,格拉纳达酋长国两年以后也成为了卡斯蒂利亚王国的附庸。
西班牙王国建立
莱昂王国、卡斯蒂利亚王国、纳瓦拉王国、阿拉贡王国
1469年,作为天主教的主要抵抗力量的卡斯蒂利亚王国公主伊莎贝拉与阿拉贡王国王子斐迪南成婚。1474年,伊莎贝拉正式在塞戈维亚城堡登基即位,而斐迪南也在1479年登基,两人并称“天主教双王”,两国(卡斯蒂利亚已于1235年继承合并了莱昂王国)亦趋于统一,并诞生了日后的海上霸主──西班牙王国。西班牙王国的建立,统一了伊比利亚基督教的光复力量,阿拉伯穆斯林在伊比利亚的灭亡已无法避免。


现代西班牙国旗、国徽
细心的朋友如果关注现在的西班牙国旗、国徽,就会发现,现代西班牙国徽正是由这四个王国组成,分别是:
红衬金城堡代表着卡斯蒂利亚王国
白衬红狮子代表着莱昂王国
阿拉贡王国的红黄条
纳瓦拉王国的金锁链
题外话,如果经常看足球的人都知道,西班牙甲级联赛,有很多皇家冠名的球队,如:皇家马德里、皇家贝蒂斯、皇家社会等等,并在队徽上印上皇冠,其实就是因为这些原来都是西班牙没统一前的邦国。
收复失地及大航海时代开启
伊比利亚半岛各地光复时间
最后,在1492年1月2日,西班牙攻陷格拉纳达的阿尔罕布拉宫,格拉纳达伊玛目穆罕默德十二世向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一世投降,基督教王国时近七世纪的收复失地运动终于完结。

穆罕默德十二世向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一世投降
大航海时代开启,由于天主教政权经历数个世纪之后在伊比利亚半岛彻底击败伊斯兰势力,使得西班牙、葡萄牙的统治者相信天主是站在他们这一边的,从而产生强烈的宗教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正是西班牙、葡萄牙在美洲、亚洲、非洲开拓殖民地的动力之一。1492年,在结束失地收复运动同一年,哥伦布就是在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一世与斐迪南二世资助远航美洲的,开启了影响全球人类进程的大航海时代。

资助哥伦布开启大航海时代
塞戈维亚古城见证了伊莎贝拉加冕登基、西班牙王国的建立、伊比利亚半岛的光复运动、以及大航海时代的开启,进而影响了全球人类进程,所处的地位及意义都是非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