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掉落。 腐烂的脓疮。 我总在想,那些写出“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诗人,有没有真的去看过一眼,那些被他们当作“尤物”来歌颂的女人,在歌舞升平之后,面对的是什么。 大概率是没有的。文人墨客们,他们需要的是一个符号,一个能寄托自己怀才不遇、或者风流倜傥想象的载体。这个载体是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痛觉、会衰老、会生病,他们不关心。 就像《唐诡》里那些姑娘。剧里一笔带过,我们看到的还是那个光鲜亮丽的长安。可真实的历史是什么样的?我记得看过一些史料笔记,里面提到过,当时那些底层妓女的平均寿命,可能都不到二十岁。二十岁,放到现在,一个刚上大学的年纪。 而且别把这事儿想得太“古代”。这种把人,尤其是女性,当成纯粹消耗品的逻辑,其实一直没断过。只是换了个壳子。以前是青楼楚馆,现在可能就是一个流量风口,一个商业模式。 你看那些所谓的“纯欲天花板”,今天还是全网追捧的女神。明天呢?一旦她不符合大众想象了,或者只是胖了一点,老了一点,马上就有人出来骂,说她“滤镜碎了”。资本立刻就能找到下一个更年轻、更“纯”的替代品。三年?有时候连三个月都没有。 从这个角度那个所谓的“盛世”,跟我们现在这个“流量时代”,底层逻辑是相通的。都是用极致的繁华和高光,去掩盖背后极致的消耗和残酷。你以为你是消费者,是看客。但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成了那个用完即弃的“燃料”。 这可能有点悲观了,但它确实提醒我们一件事。无论是看历史,还是看现在,别光盯着那些最亮的地方。多看看那些被光照不到的角落,看看那些被“繁华”碾过去的人。那里面,才有真实的人间。所有的浪漫,都得用这层真实来“解毒”,不然,就是自欺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