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山东莒县农家妇女马宗英的生活被炮火打破,眼见八路军为保护百姓奋不顾身,她决定为抗日尽一份力,她在村口吊桥边租下两间茅屋,开起一家看似普通的馒头铺。[谢谢] 这间铺子位置特殊,正对往来要道,马宗英每天早早起身蒸馒头,眼睛却时刻留意着桥头的动静,日伪军的人数,装备,行进方向,她都默默记在心里,蒸笼底下有时藏着游击队急需的药品,菜筐夹层里可能塞着紧要情报。 1940年寒冬,她在蒸馒头时偶然听见伪军闲聊,得知次日将有大扫荡,当晚她冒着风雪连夜赶了二十里山路,及时将情报送到游击队驻地,让同志们得以安全转移。 第二年春天,游击队陷入弹药短缺的困境,马宗英接到一项艰巨任务,筹措三百发子弹,她想起在伪军当中队长的侄子王云蓬,多次上门劝说,终于打动了他,子弹有了如何运送却成了难题。 马宗英想出个巧办法,她把每颗子弹擦得干干净净,仔细裹进面团里上锅蒸熟,这些“馒头”看上去与平常无异,就这样被她推着独轮车,镇定自若地通过了哨卡检查。 有了这次成功经验,她越发沉着老练,之后又多次运送手榴弹,雷管等物资,最危险的一次,为了躲避搜查,她果断掀翻车子钻进青纱帐,裹着小脚硬是跑出三里多地,才摆脱追兵。 战火平息后,马宗英回归平凡生活,从未向人提起这些往事,直到1992年,她才作为“红嫂群体”的一员获得表彰,1999年这位默默无闻的英雄安详离世,享年八十九岁。 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无数像马宗英这样的普通人,用智慧与勇气在暗处守护着希望。你还知道哪些隐蔽战线上的动人故事? 一个裹着小脚的普通农村妇女,在敌人眼皮底下周旋,靠蒸馒头作掩护,竟然能送出300发子弹和多箱军火,这种胆识让人佩服。 二十斤白面全用来裹弹头,蒸了两笼‘子弹馒头’,这得冒多大风险啊,出城时哨兵的刺刀都挑到盖布了,现在想想都替她捏把汗。 也有人特别提到了她和侄子王云蓬的关系,“她侄子内心还是善良的,虽然当了伪军,但关键时刻良心未泯”,“那个年代很多人被迫穿上伪军服,但心底还是向着自己人,”这也让人看到人性在战争中的复杂性。 最让人动容的是,抗战胜利后她默默回村种地,半个世纪后才被表彰,却轻描淡写地说‘侄子那时还小’,这种功成不居的胸怀,正是那一代人的高尚品格,其实每个地方都有这样的英雄,只是很多没有被记录下来。 这段历史让我们看到,抗战的胜利不仅靠前线将士的浴血奋战,也离不开千千万万像马宗英这样的普通百姓在敌后的默默坚持和巨大勇气。 如果让你回到1941年的那个馒头铺,面对马宗英老人的请求,你是否会有她那样的勇气?在你的家乡,是否也流传着类似的平凡英雄故事?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让这些不该被遗忘的记忆被更多人看见。 信源:政府官方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