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博物馆热”的升温,各类带有传统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开始走红出圈。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天宫藻井”冰箱贴等产品,成为文创爱好者手中的爆款单品,但粉丝的追捧也让仿冒者看到了商机。
据央视报道,北京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总队接连查处多家精心模仿官方设计的网店,不仅售卖“天宫藻井”冰箱贴,还售卖国家博物馆“孝端皇后凤冠”冰箱贴等热门单品。这些所谓的“正品”,要么声称是价格更低的“二创产品”(实为仿冒),要么谎称是代购产品,实际用户拿到手的都是假冒产品。
热门文创产品遭遇网络假冒,既稀释文化IP价值,也打击原创积极性。造成网上“山寨”横行的首要问题,在于销售平台的监管责任缺失。有专家指出,如今平台为争夺商家资源,持续降低开店门槛,审核更看重资质,对于文创产品的知识产权则疏于审查,这才导致网上假货横行。
此外,文创产品的价值在于其附带的IP和文化价值,从创意、设计到生产,开发周期往往长达半年之久,但在造假者手中,这些可能只是注塑机启动一次的事情。造假者往往仅凭简单图纸,就能制作模具并大规模生产。大量文创产品、潮玩等热门仿冒品,核心部件多为塑料材质,通过注塑机搭配复刻模具,能快速产出与正品外形相似的零部件,后续经简单组装、包装,便可制成仿冒品流入市场。
文创产品的核心价值是文化赋值,但这一价值往往附着在技术水平较低的材质上。虽然目前的热门冰箱贴等文创产品也会选用部分高档材质用来防伪,但对于不少不熟悉正品材质的消费者来说,很可能陷入“看到文化图案就当作正品”的误区。未来若能通过新技术筑牢文创产品的防伪护城河,同时平衡成本和价格,也是行业亟待解决的难题。
文创产品的走红是传统文化“活起来”的生动体现。想要让文创的IP价值最大化,必须重视打击仿冒问题,多方联手、标本兼治,守住文创产品的文化底色与市场秩序,让传统文化在良性生态中持续传播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