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上海知青,留在贵州农村一辈子,还娶了当地农民姑娘。 有人说他傻,放着上海的家不回;有人说他值,守着真情过了一辈子。 这个叫吴朝旭的老人,故事要从1969年那个春天讲起。 1969年春,吴朝旭和同学坐知青专列离开上海,跨越近两千公里到了贵州遵义桐梓县桐新大队。 村里山清水秀,但耕地多是山坡地,乡亲们勉强温饱。 他们被安置在队部仓库,睡谷草铺的地铺,队长王贵根是伤残军人,特意让妻子给知青做饭。 挑粪这活对城里来的年轻人来说,真不是一般难,山路崎岖,担子总晃,一天下来肩膀全肿了,女知青连晚饭都吃不下。 王队长没让他们硬扛,说挑不动就挑半筐。 他常去知青点,讲打仗的故事,挽起裤腿给大家看伤疤。 王队长的妻子总帮知青缝补衣服,有好吃的也送来。 王春香姐妹跟着知青学识字,知青们就帮小儿子王成钢辅导功课,一来二去,知青点倒像个家了。 1972年天旱,转年夏天知青口粮就断了,王队长拿出队里的备用粮,还挨家挨户帮着筹粮,乡亲们自己吃糠咽菜,也没让知青饿着。 后来工厂开始招工,一起去的知青大多走了,有的去县里工作,有的进了工厂。 吴朝旭因为家庭出身,政审没通过,成了知青点唯一的留守者。 本来想再等等回城的机会,杨书记安排他去村小当民办教师,教三年级学生。 这份工作比干农活轻松,还能和孩子打交道,他慢慢就喜欢上了。 王春香常来帮他做饭、洗衣,村里渐渐有了闲话,他本来没往那方面想,总觉得自己早晚要回城。 李校长看出了端倪,跟他说王春香不错,配得上他。 没过多久,有媒婆给王春香说亲,是邻村大队书记的儿子,也是民办教师。 吴朝旭心里没底,特意去王队长家串门,听见王春香跟母亲说不想嫁去外村,想在本村找。 他心里莫名一喜,怕尴尬就悄悄走了。 那个晚上他没睡着,满脑子都是王春香的影子。 后来一场大雨,王春香冒雨赶来,衣服全湿了,两人一时冲动抱在了一起,正巧被王队长撞见。 1976年,两人领了结婚证,办了简单的婚礼。 吴朝旭当着王队长夫妇的面发誓,要陪王春香白头到老。 没想到1979年有了知青回城政策,已婚知青却不在其中,离婚成了唯一的回城办法。 那时王春香已经怀孕,看着她哭红的眼睛,吴朝旭没犹豫,决定留下。 同年儿子出生,他取名吴上海,算是对故乡的念想。 1982年,他去县教师进修学校学习两年,转成了公办教师,回到联中任教。 儿女渐渐长大,1996年儿子户口迁回上海,后来考上同济大学,毕业后在上海工作。 女儿考上贵州大学,留在了贵阳。 2008年他从镇教委退休,带着王春香回上海住了三个月,王春香不习惯潮湿和喧嚣,去贵阳女儿家也待不惯,两人最终还是回了桐梓老家。 如今七十多岁的王春香还能挑水浇菜,种的菜吃不完就分给乡亲们。 吴朝旭的一辈子,没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 从繁华上海到偏远山村,从懵懂知青到白发老人,他错过了回城的机会,却守住了一份真情。 那些年的苦难和坚守,都化作了如今的相濡以沫。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很多人都在随波逐流,而他用一生践行了承诺,这份坚守,比任何风光都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