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提起诸葛亮,多数人想到的都是“多智近妖”的神级军师,可鲜有人细想:为啥这位千古名

提起诸葛亮,多数人想到的都是“多智近妖”的神级军师,可鲜有人细想:为啥这位千古名相掌权的蜀国,反倒成了三国中最先灭亡的?公元263年蜀汉覆灭,比曹魏早17年,比东吴早15年,这背后藏着诸葛亮难辞其咎的3个致命错误,每个都戳中了蜀国的命脉。   第一个错误是近乎偏执的北伐战略,硬生生耗空了蜀汉家底。   刘备病逝后,诸葛亮手握实权,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先后五次北伐,可当时的蜀汉早已是三国中最弱的一方——人口不足百万,兵力满打满算也就十万出头,而曹魏仅常备军就有四十万。   《三国志》明确记载,第五次北伐时蜀军“民穷兵疲”,诸葛亮自己都承认“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   更要命的是,北伐路线多是秦岭险道,粮草运输损耗惊人,有史料估算每次北伐的粮草消耗都相当于蜀汉半年的赋税总和。   这种以卵击石的消耗战,让本就脆弱的蜀汉经济彻底崩盘,到后期连士兵的军饷都难以维持,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第二个错误是“事必躬亲”的集权模式,亲手掐断了人才梯队。   《三国志》里写得清清楚楚:“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甚至连“罚二十以上皆亲览”。这种极端的掌控欲看似负责,实则扼杀了人才成长的空间。   赵云、马良等老臣凋零后,蜀汉朝堂竟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窘境,这和诸葛亮不肯放权有直接关系。他临终前指定的继承人姜维,虽有军事才能却缺乏政治智慧,根本撑不起大局。   反观曹魏,司马懿、陈群等人才辈出,东吴也有陆逊、陆抗父子接力,蜀汉的人才断代,本质上是诸葛亮过度集权埋下的祸根。   第三个错误是识人用人的致命失误,关键节点屡屡犯错。   街亭之战非要重用夸夸其谈的马谡,不听刘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临终告诫,导致第一次北伐功败垂成,错失了最好的战机。   对托孤大臣李严的处理也过于极端,仅因粮草运输延误就将其废为庶人,彻底激化了蜀汉内部矛盾。   更可惜的是,他对魏延这样有勇有谋的猛将始终心存猜忌,死前还留下制衡之计,让蜀汉损失了唯一能独当一面的大将。   这些用人失误,让本就人才匮乏的蜀汉雪上加霜,等到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朝堂上下竟找不出一个能统筹全局的人。   有人说诸葛亮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从治国实迹来看,他更像个孤独的殉道者。《资治通鉴》记载他晚年“夙兴夜寐,至咳血而不辍”,这种透支生命的执念,终究没能挽回蜀汉的颓势。   或许正如他临终前感叹的“天命不在汉,不可强也”,但那些本可避免的错误,才是压垮蜀国的最后一根稻草。你们觉得诸葛亮的这三个错误,哪一个最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