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同窗的冷暖之别:独臂将军刘畴西的傲骨与遗憾 红军军团长刘畴西被俘后,被带到黄埔一期同学俞济时面前,俞济时态度倨傲。黄维得知后气愤的说:“同学一场,连口热饭都不给,实在是太绝情了 这话可不是黄维小题大做,了解当时的情形,你只会觉得俞济时的做法寒透了人心!1935年的怀玉山天寒地冻,刘畴西带着红十军团残部在突围中被俘时,身上只裹着破烂单衣,冻得瑟瑟发抖,左臂空荡荡的袖管更显狼狈——这只胳膊是他在黄埔时期参加东征作战时落下的战功纪念,当年还拿过军校的军功状呢 。而俞济时呢?在温暖的指挥部里烤着炭火,身着厚实的将军大衣,面对这位同过窗、扛过枪的老同学,连起身让个座都不肯,劝降被拒后,竟真的连一顿饱饭、一件棉袄都没给,直接下令押走。 要知道,刘畴西可不是寻常将领。他是黄埔一期的高材生,和徐向前、陈赓、黄维等人同为同窗,后来还留学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回国后历任红七军军长、红十军团军团长,在第一至第三次反“围剿”中屡立奇功,第三次反“围剿”时更是一举歼敌一个旅 。1934年,他奉命与方志敏汇合组建北上抗日先遣队,带着6000余将士转战闽浙皖赣,只为宣传抗日主张、牵制敌军兵力,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 。可国民党军不管什么抗日大义,调集20个团的重兵围追堵截,红十军团在乌泥关伏击失利,寻淮洲师长牺牲,部队在皖南艰苦转战十余场,最终被合围在怀玉山 。刘畴西是带着将士们拼到弹尽粮绝才被俘的,这样的铁血将军,即便沦为阶下囚,也该得到起码的尊重! 黄维的愤怒,恰恰戳破了俞济时的虚伪。同样是黄埔同窗,1933年陈赓被俘时,胡宗南、宋希濂、黄维等人还联名担保,至少让老同学免受冻饿之苦 。可俞济时仗着自己是蒋介石的亲信侍卫出身,背靠权势便忘了同窗之谊,连基本的人道主义都抛到脑后。更讽刺的是,黄维后来虽与我党为敌,但他始终坚守着做人的底线——得知恩师瞿秋白被俘,他也曾痛骂抓捕者宋希濂,这份尊师重道、重情重义的性格,远比俞济时的倨傲绝情更让人敬佩。 1935年8月6日,刘畴西在南昌百花洲下沙窝英勇就义,年仅38岁。临刑前,他拖着沉重的铁镣昂首挺胸,和方志敏等战友一起高呼“红军万岁”,那份傲骨,让所有苟且偷生之辈都黯然失色 。而俞济时的绝情,终究成了黄埔史上的一段污点,即便后来身居高位、终老台湾,也洗不掉这份凉薄。 都说乱世见人心,信仰可以不同,但做人的底线不能丢。刘畴西用生命诠释了革命者的气节,黄维用愤怒守住了同窗的道义,而俞济时的倨傲与绝情,只能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回望这段历史,我们不仅看到了革命先烈的英勇无畏,更看清了何为真正的“同窗情”——它无关立场,只关乎做人的良知与尊严。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