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4000吨“沉睡氢弹”被击中,北约火速大撤退,乌:都怪俄干的好事 俄罗斯新一轮

4000吨“沉睡氢弹”被击中,北约火速大撤退,乌:都怪俄干的好事 俄罗斯新一轮的精准轰炸启动,港口4000吨“沉睡氢弹”被击中冒火,罗马尼亚紧急在周边进行疏散大撤退,乌克兰则痛斥俄罗斯的袭击行动。 那艘被击中冒火的4000吨液化天然气船,之所以被称为“沉睡氢弹”,可不是乌克兰夸大其词。 液态天然气受热后会急剧膨胀600倍,这种爆发力带来的破坏堪比小型氢弹,早有真实案例印证过这类危险品的恐怖。 2020年福州江阴港曾出现过一艘装载2400吨液态丙烯的“天才号”轮船,丙烯和液化天然气一样属于极度易燃易爆品。 当时船身出现裂纹导致泄漏,要知道家庭常用的15公斤液化气罐爆炸就相当于150公斤TNT威力,那艘船的风险相当于24000公斤TNT当量的定时炸弹,当时整个福州港都被笼罩在危险之下,最后花了20天才通过专业船只过驳化解危机。 而这次伊兹梅尔港的是4000吨液化天然气,体量比“天才号”还大不少,专业机构测算的结果一点不夸张,一旦爆炸几百米内会寸草不生,近400米高的火球和扩散的气体云,能造成毁灭性的人员伤亡和环境破坏。 这也是相隔仅五百多米的北约成员国罗马尼亚火速撤退的核心原因,毕竟没人愿意拿民众的性命赌运气,这种时候跑得比谁都快才是最实际的选择,总不能跟着乌克兰一起扛下这“氢弹级”的风险。 俄罗斯显然早就摸透了能源设施对乌克兰的重要性,从10月份以来已经发动了九次大规模打击,到后来更是把攻击频率拉得更高,2024年12月就先后发动了第12轮、13轮大规模空袭,动用的导弹和无人机数量动辄上百,仅12月13日一天就发射了93枚导弹和近200架无人机,12月25日又出动70多枚导弹和100多架无人机,专门盯着电力、天然气这些关键设施打。 这种针对性打击的效果立竿见影,乌克兰最大的私营电力公司DTEK多次声明下属发电厂严重受损,顿涅茨克地区的一座选矿厂甚至被打得生产完全瘫痪,敖德萨州仅10月9日的一次袭击就导致3万多用户断电,哈尔科夫州更是有50万人在圣诞节期间遭遇供暖中断。 要知道乌克兰的冬季可不是闹着玩的,平均气温能低到零下20度,极端时候甚至能到零下30度,漫长的冬天从10月一直持续到次年三四月份,没有暖气和电力,民众的生活直接陷入困境,前线士兵的后勤保障也跟着掉链子。 更关键的是俄罗斯的打击精准度越来越高,不光盯着敖德萨的港口,第聂伯罗的铁道、顿涅茨克的水暖设施都被摧毁殆尽,这些都是支撑乌克兰运转的命脉。 交通枢纽被破坏,外援物资难以及时送达;能源设施瘫痪,工业生产被迫限电,就连居民的基本生活都成了问题,泽连斯基跑到希腊和法国斡旋天然气援助和战机采购,忙活半天的成果,可能还抵不上俄罗斯一次空袭造成的损失。 乌克兰能源部早就坦言,俄罗斯的持续打击已经破坏了该国一半的发电能力,多个地区只能实施预先断电,民众在寒冬里既要躲空袭,又要忍严寒,这种双重压力下,抵抗的意志力难免会被慢慢消磨。 北约嘴上喊着支持乌克兰,可真遇到实际危险时,行动却诚实得很。 罗马尼亚作为北约成员国,直接对周边村镇进行全面疏散,人员和牲畜一个不落全部撤离危险区域,这种果断撤退的态度,和平时对乌克兰的口头支援形成了鲜明对比。 毕竟北约国家心里清楚,乌克兰的能源设施已经脆弱到经不起折腾,这次被击中的只是一艘土耳其船只,要是乌克兰本土的大型天然气储罐或电力枢纽被击中,后果只会更严重。 而乌克兰除了痛斥俄罗斯,似乎也没什么更好的办法,本身能源供应就捉襟见肘,港口遭袭后,能源进口和运输又添新麻烦,相当于雪上加霜。 俄罗斯之所以紧盯能源设施不放,战略意图再明显不过,临近冬天的时候加大对水暖、热力、电力设施的打击,就是要让寒冷成为压垮乌克兰的又一根稻草。 想想看,前线士兵在零下几十度的环境里缺少保暖装备,后方民众断水断电断暖气,网络和通信时不时被掐断,后勤保障跟不上,这样的局面持续下去,乌克兰的抵抗能力只会越来越弱。 从过往的袭击效果来看,这种打击方式成本低、收益高,无人机和远程导弹的投入,能换来乌克兰整个能源体系的紊乱,难怪双方都发现打能源设施能让对方吃痛,后续的袭击力度大概率还会继续加大。 乌克兰现在就陷入了两难境地,一方面要四处寻求外援补充能源和武器,另一方面又挡不住俄罗斯的精准打击,而那艘“沉睡氢弹”的遇袭,不过是这场能源博弈中一个惊险的缩影,后续的困境恐怕还会持续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