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界面新闻报道,新东方迎来32周年,创始人俞敏洪身处南极向全体员工发出一封全员信。他借南极企鹅在极端环境中相互扶持、努力生存,类比新东方人面对困境时的团结与希望,回顾了新东方从北大一间简陋教室起步,历经风雨的创业历程,鼓励员工坚守初心,服务好学生与客户,展望未来事业的发展。这封本是庆祝公司生日、激励员工的信,却引发诸多争议。有网友认为:“作为老板,少点鸡汤,多点实际行动,给员工加薪才是最好的激励。”也有人调侃:“老板在南极,员工在加班。”俞敏洪的南极来信,竟然碰了钉子,不但没有引起员工的共情,还引发了新一轮对新东方管理文化的吐槽。平心而论,俞敏洪的信本身并无恶意。信中回顾了新东方从北大一间简陋教室起步的创业历程,鼓励员工坚守初心,这符合他一贯的励志风格。企业家自然有权度假,有权从世界各地发出工作信函,也有权以文字激励团队。问题关键,不在于老板能不能去南极,而在于激励话语与现实感受之间是否出现鸿沟。企业不仅需要精神层面的仪式感,更需要物质层面的实质支撑。当管理者沉浸在宏大叙事与战略愿景中时,一线员工可能更关注绩效考核、加班待遇、晋升通道等具体问题。这种视角差异本身是正常现象,但当差异过大且长期得不到弥合时,任何精美的励志话语都可能适得其反。当企业家在远方赞美“相互扶持”的企鹅时,员工更渴望的是在近处被看见、被尊重、被公平对待。劳资双方并非天然对立,但真正的共鸣需建立于对彼此境遇的真诚体察之上。当企业家沉醉于宏大叙事与精神感召时,不该忘记员工身处具体而真实的职场环境中。对于大多数员工而言,老板的心灵鸡汤如同画饼,远不如涨点工资来得实在。新东方作为教培行业转型的典范,员工在过去几年中切身经历了行业震荡与职业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员工对“企鹅在极端环境中相互扶持”的类比,可能有更复杂的体会。他们比任何人都更懂得“极端环境”意味着什么,也因此对激励话语的真实度有着更高的要求。企业家从远方发来的励志信函,若能搭配更具实质意义的激励措施,效果将大不相同。如果员工在加班时能获得合理补偿,在创造价值时能共享发展成果,那么无论老板从南极、从太空、从世界任何角落发来寄语,员工们都可能更共鸣于那份企鹅团结共渡难关的比喻。企业家既要有南极信笺般的精神远眺,也要有脚踏实地的责任担当。当精神激励与物质回报形成共振,当企业家的情怀与员工的期待同频,这样的商业文明,才真正值得期待。毕竟,再动人的南极故事,最终都要回到北半球的现实土壤中。(安徽时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