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为何不会置张廷玉于死地?因他立有一大功,配享太庙十拿九稳 张廷玉的命,首先是雍正给的“免死金牌”。康熙晚年九子夺嫡,张廷玉就紧跟雍正的步子,成了他最靠谱的“笔杆子”。等雍正登基,朝堂乱糟糟的,老臣不服管,政令传得慢,是张廷玉牵头搭起了军机处的架子,定下“廷寄”制度,皇帝的旨意直接密封快马送往下属,绕过层层关卡,这才把权力牢牢攥回皇帝手里。 雍正身子骨差,经常熬夜批奏折,张廷玉就陪着连轴转,一天拟几十道圣旨,字字精准、从不出错,雍正直夸他“一日不可离左右”。 最关键的是,雍正临终前专门下了遗诏,白纸黑字写着“张廷玉配享太庙”。要知道,清朝开国以来,配享太庙的全是满族勋贵,张廷玉是头一个获此殊荣的汉臣。这不仅是荣誉,更是先帝的金口玉言。 乾隆再狂,也不敢公然违背父亲的遗诏杀他,帝王以“孝”治天下,刚登基就动父亲钦点的功臣,传出去就是“不孝”,江山根基都得晃一晃。这层护身符,是张廷玉的第一道保命锁。 当然,光靠先帝余荫不够,张廷玉自己的“硬实力”也没掺水。他从康熙朝入仕,干了五十多年官,从翰林院编修做到保和殿大学士,朝堂上的规矩、典章、人脉全门儿清。乾隆刚上台时,很多老规矩都是张廷玉手把手教的,连《明史》《大清会典》这些国史典籍,都是他牵头修的。 朝廷里一半以上的汉臣都受过他的提携,说他是汉臣的“标杆”一点不夸张。乾隆要是真杀了他,不光寒了汉臣的心,搞不好还会激起满汉矛盾,这买卖太不划算。 不过张廷玉晚年是真的“犯浑”,硬生生把乾隆的耐心磨没了。都七十多岁了,天天追着乾隆要“退休保证书”,怕皇帝反悔收回配享资格。乾隆被缠得没法,写了首诗给他当承诺,结果张廷玉只派儿子去谢恩,自己压根没来。 更要命的是,乾隆刚拟好问他的圣旨,张廷玉隔天就提前进宫谢恩,原来是他的门生、军机处大臣汪由敦提前透了信。这下乾隆炸了:“朕的话还没发出去,你倒先知道了,你们师生是要架空朕?” 于是乾隆借题发挥,削了他的伯爵爵位,又让九卿商议该不该取消他的配享资格。大臣们都懂皇帝心思,一致说“该免”。接着又揪出他姻亲牵涉旧案的由头,派人抄家追缴赏赐。可抄来抄去,没查出金银财宝,全是张廷玉几十年的奏折底稿、读书心得,连雍正赏赐的物件都好好存着。乾隆一看这情形,气消了一半,这老头是真清廉,之前的折腾更像“倚老卖老”,而非“谋逆贪腐”。 1755年张廷玉病逝,这时候朝堂上的朋党势力早被乾隆瓦解,没了威胁的张廷玉,反而让乾隆念起了旧情。乾隆对着大臣们感慨:“张廷玉伺候了三朝,没功劳也有苦劳。”最终还是遵照雍正遗诏,让他配享太庙。 说到底,乾隆不杀张廷玉,是算透了这笔政治账:杀他,违背父命、寒了人心,得不偿失;留他一条命,既显了自己的“宽宏”,又能借他的例子敲打百官。而张廷玉能活下来,靠的不是运气,是他用一辈子忠诚和能力攒下的资本,先帝的信任、过硬的本事、清廉的名声,这些才是比金银更管用的“保命符”。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