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果不其然。 巴基斯坦规划部长阿赫桑·伊克巴尔突然宣布了:承认没有把中国—巴基

果不其然。 巴基斯坦规划部长阿赫桑·伊克巴尔突然宣布了:承认没有把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用好,因治理不善和内耗,项目停滞带来损失与机会流失。 说句实在话,这结论早就在大家意料之中,毕竟同样是“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大工程,一边是拖拖拉拉、错失良机,一边是雷厉风行、硕果累累,两相对比,答案再清楚不过——节奏,就是决定大工程成败的关键。 2013年中巴经济走廊一提出,多少人等着看巴基斯坦的逆袭?当时定下的约620亿美元投资规模,搁谁身上都是天大的机遇,公路、电站、港口样样都是能拉动经济的硬骨头项目,要是能顺顺当当落地,巴基斯坦的经济格局早该改写了。 可十年过去再看,这份期待落了空。根据公开的数据,原本规划的近90个项目里,真正完工的才38个,还有三分之一压根没动工,说好的工业化、区域一体化浪潮,连影子都没见着多少。 最让人可惜的就是瓜达尔港,当初喊着要建成“巴基斯坦的新加坡”,结果呢?如今机场是建好了,可一周就五架航班,跟摆设没啥两样。 更关键的是,作为港口核心配套的300兆瓦燃煤电厂,拖了这么多年还没建成,停电成了家常便饭,连基本的城市服务都保障不了,哪个投资者敢来? 十年下来,瓜达尔港的累计投资才8.9亿美元,连走廊总投资额的零头都不到,这哪儿是中国不投入,分明是巴基斯坦自己掉了链子。 土地征用吵来吵去,当地居民怨声载道,安全隐患更是没断过,2021年以来就有14起针对中国公民的袭击,20人遇难,这样的环境,再大的诚意也扛不住啊。 更荒唐的是,巴基斯坦的政客们还净挑些中看不中用的项目搞。本该投给经济特区、工业园区的钱,硬生生挪去建了拉合尔橙线地铁。地铁是建起来了,可经济回报低得可怜,纯属打肿脸充胖子。 反观真正有战略意义的ML-1铁路项目,因为看不到短期政治收益,就被扔在一边不管不顾,这种短视的做法,把好好的机遇全浪费了。到2023年,中国对中巴走廊的投资额比上一年降了74%,这不是中国想退,是实在没法放心投啊。 再看看中老铁路,那真是把“节奏”俩字玩明白了。2016年开工,2021年就通车,五年时间里节点清晰、一步不落,从来没有因为内耗掉过链子。 可能有人觉得老挝比巴基斯坦条件好?压根不是。老挝是个内陆国,地形全是山地,修铁路要钻山架桥,难度一点不小。 可人家就是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从勘探到施工再到通车,各个环节衔接得严丝合缝,硬是把这条“陆锁国”变“陆联国”的大动脉打通了。 通车到现在才几年,效果就肉眼可见。累计运输货物突破5400万吨,跨境货物覆盖了19个国家和地区,商品种类从最初的10多种增加到3000多类。 以前老挝的咖啡豆要折腾好久才能到欧洲,现在走中老铁路15天就到,物流成本直接降了40%;东南亚的热带水果,48小时就能摆上中国超市的货架。 更厉害的是,铁路沿线还催生出了产业集群,老挝万象赛色塔开发区聚了154家跨国企业,年产值超20亿美元,沿线GDP年均增长都超过2个百分点。同样是对外合作,中老铁路靠稳稳的节奏,把一条铁路建成了沿线国家的“致富路”。 说来说去,不是中巴走廊的蓝图不好,也不是中国的支持不够,就是巴基斯坦自己的节奏乱了。治理不善搞内耗,政策朝令夕改,把本该一气呵成的大工程,拆得七零八落。 而中老铁路的成功,恰恰证明了只要节奏稳、执行硬,再难的项目也能成。600多亿美元的中巴走廊,本该是巴基斯坦的翻身仗,就这么被自己的拖沓和短视拖黄了,想想都让人可惜。 这事儿也给所有搞大项目的提了个醒:大工程就像跑马拉松,拼的不是一时的冲劲,是持续稳定的节奏。 再好的规划,没人落实、总出岔子,也只能是纸上画饼。中巴走廊和中老铁路这一对比,“节奏决定成败”这话,真不是空话,是实打实的教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