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我们今天的便利,是从哪里来的? 11月8日晚上,《新闻联播》里主持人说了一句话

我们今天的便利,是从哪里来的? 11月8日晚上,《新闻联播》里主持人说了一句话:“我们今天的伟大成就,都建立在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打下的江山、攒下的家底之上。”这句话刚说完,屏幕上瞬间飘满弹幕。两个小时后,相关话题在微博上有三亿人阅读。 很多人突然意识到:“吃水不忘挖井人”这句话,原来不是课本里的空话。 1949年的家底 1949年,全国工业固定资产只有128亿元。这个数字现在可能还不如一个县城房地产公司的年收入。 那时候的生活是这样的: · 火柴叫“洋火” · 铁钉叫“洋钉” · 晚上点煤油灯 · 买自行车要攒半年的布票和粮票 当时的中国,就像一个刚分到荒地的农民,手里只有几把生锈的锄头。 三十年打下基础 就是从这样的起点开始,一代人用三十年时间打下了基础: 1952年,鞍钢生产出第一根无缝钢管。工人说:“这是咱中国的血管。” 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造出第一辆解放牌卡车。司机试车时,围观人群的欢呼声震落了树上的积雪。 1964年,罗布泊上空升起蘑菇云。 1967年,氢弹试验成功。 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在太空播放《东方红》。 这些成就的背后是: · 科研人员在戈壁滩的帐篷里用算盘计算 · 工人用手工检查图纸 · 技术人员在简陋厂房里调试设备 到1976年,中国已经能自己制造飞机、坦克,建成了南京长江大桥,拥有了“两弹一星”。这些成就让中国人在世界上挺直了腰杆。 我们为什么容易忘记 现在的生活太便利了: · 在超市能买到全球商品 · 用手机可以随时支付 · 坐高铁三小时就能跨越南北 我们习惯了这些便利,却很少去想它们是怎么来的。就像小区里的老井,年轻人只看到水龙头里流出的水,却没见过祖辈是怎么一镐一镐凿出这口井的。 记住什么,传承什么 那些老照片里: · 鞍钢工人满手油污却在笑 · 林场工人双手皴裂还在植树 · 大学教授背着行李支援西部建设 他们没想过要被记住,只是相信“以后会更好”。 我们现在能做的: 一是记住1949年那个薄弱的工业基础是怎么变强的。 二是在自己的岗位上继续努力。 当我们觉得工作辛苦时,可以想想在戈壁滩啃窝窝头搞科研的前辈。 当我们嫌弃条件不好时,可以看看在漏风厂房里工作的工人。 好日子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有人替我们承担了艰难。 今晚,你可以: · 给家里长辈打个电话,问问他们年轻时的故事 · 看看《觉醒年代》这样的纪录片 只有知道“井”是谁挖的,才会珍惜每一滴水。 只有知道“路”是谁修的,才能走得更远。 你现在享受的便利生活,有哪些是前辈们用青春换来的?当你用手机支付、坐高铁出行时,可曾想过这些便利的源头在哪里?国家发达条件 新中国前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