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中美差距有多大?”中国科学院院士姜伯驹一语惊人:“不是别人卡我们脖子,而是我们

“中美差距有多大?”中国科学院院士姜伯驹一语惊人:“不是别人卡我们脖子,而是我们的教育把自己困住了!”钱学森之子钱永刚,也发出同样感慨:“中国教育缺的不是分数,而是无休止的刷题,将孩子们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给抹杀了!” 现在中国的孩子,刚上小学就被卷入了无休止的竞争漩涡,每天放学回家不是先撒欢儿玩一会儿,而是直奔书桌跟前,作业本堆得比课本还高,刷题刷到晚上十一二点简直是家常便饭。周末更别提多“充实” 了,奥数班、英语班、作文班排得满满当当,比上学还忙,连喘口气的功夫都没有。 家长们也跟着焦虑,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别人家孩子报了什么班,自家孩子就得跟着报,哪怕孩子一脸不情愿,也得硬着头皮学,美其名曰“为了将来好”。 在学校里,课程安排也透着一股“应试味儿”,语数外这些主课占满了大部分课时,美术、音乐、体育课要么被压缩得少得可怜,要么干脆被主课老师占用,变成了额外的刷题时间。 就算上了体育课,也大多是让孩子们在操场上随便跑跑步,根本没有系统的体能训练或者球类活动;美术课音乐课更是敷衍,老师放放歌曲、看看动画片就过去了,想正经学点专业知识门儿都没有。至于社会实践和心理辅导这类课程,更是稀罕物,大多是班主任在班会上顺带提两句,连个专业的老师和场地都没有。 老师们教课也多是“灌输式”的,课本上的知识点掰开揉碎了讲,然后让学生们反复背诵、刷题,目标只有一个——考试拿高分。答题得有标准答案,稍微偏离一点就扣分,时间长了,孩子们都养成了“唯答案是从”的习惯,遇到没见过的题目就懵圈,根本不敢有自己的想法。 反观美国的孩子,上学的状态就大不一样了。他们上课没有那么多标准答案要背,老师更愿意让孩子们自己去查资料、做实验,哪怕得出的结论不对,也会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比如上自然课,不是死记硬背公式定理,而是带着孩子们去野外观察动植物,或者在实验室里自己动手做小发明;学历史也不是背年份事件,而是让孩子们选个感兴趣的主题做课题,翻阅大量资料,写论文、搞辩论,整个过程下来,不仅学到了知识,还锻炼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不强调死记硬背,觉得广泛阅读比机械背诵更能开阔视野、丰富想象力,毕竟被前人的思维框死了,就很难有创新的想法。 这并不是说中国孩子比美国孩子笨,相反,咱们的孩子基础扎实得很,数学计算、知识点记忆这些方面,甩美国孩子几条街。但问题在于,无休止的刷题和应试压力,把孩子们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点点磨没了。 小时候还会追着大人问“天为什么是蓝的”“小鸟为什么会飞”,等上了几年学,眼里就只剩下“这道题的标准答案是什么”“怎么才能考高分”。长大之后走进科研院所或者企业,基础再扎实,遇到需要创新、需要突破常规的问题时,就容易束手束脚。人家美国孩子从小就被鼓励 “胡思乱想”“大胆尝试”,遇到新问题更敢提出不一样的思路,这种差异慢慢积累下来,就成了中美之间在创新能力上的差距。 说到底,这种差距不是硬件设施的差距,也不是资源多少的差距,而是教育模式带来的差距。姜伯驹院士说的“教育把自己困住”,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不是别人不让我们进步,而是我们的教育模式,在不知不觉中限制了孩子们的成长空间,抹杀了那些本可以催生出无限可能的好奇心。等什么时候孩子们不用再为了刷题熬夜,不用再为了分数焦虑,能真正顺着自己的兴趣去探索、去思考,这种差距或许才能真正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