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潍坊临朐:用一河清水“荡漾出”好日子

大众网记者刘晓雨通讯员王乐恬潍坊报道

刚立冬的临朐,寒意已悄然而至,弥河岸边却依旧生机盎然。清晨的薄雾中,几位村民迎着晨光在岸边步道上散步健身,远处白鹭掠过清澈的河面,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很难想象,这条滋养着朐城大地的母亲河,曾几何时还面临着污染防治压力大的困境,如今的转变,正是临朐县“十四五”期间河湖治理改造的真实写照。

作为山区县,临朐境内河流纵横、水库星罗棋布,河湖生态是县域发展的重要根基。“十四五”以来,该县始终秉持生态优先理念,以河(湖)长制为总抓手,构建起县、镇、村三级联动的责任体系,648名河湖长分片包干,把守护责任落实到每一段河岸、每一个角落。县级河湖长定期巡河督导,镇级河湖长每周巡查调度,村级河湖长每日沿岸值守,遇到汛期或特殊天气,巡查频次还会加倍,形成了“人人护河、河有人护”的良好格局。

冶源街道王舍村的村级河长刘兴居,每天都会揣着巡河日志沿弥河巡查,作为葡萄种植大村,他最直观的感受是:“以前河边常能看到塑料袋、果皮等,现在走一路捡不了几件垃圾,灌溉葡萄的水从这儿引,心里踏实。”

科技为治理保驾护航,让河湖管护更添“智慧大脑”。在冶源水库管理处的监控室里,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着水温、PH值、水位等各项数据,一旦数值出现异常,系统便会自动报警,第一时间触发处置流程。据介绍,全县在大中型水库和重点河道安装了百余路视频设备,各级河湖长通过巡河APP实时上报问题,这种“人防+技防”的模式,让河湖问题早发现、早处置,有效遏制了乱排乱放、乱堆乱建等行为。

与此同时,生态修复工程同步推进,在弥河下游实施的生态治理项目,通过“自然修复+人工强化”的模式,让河道自净能力持续提升,如今的河面清水流淌,岸边草木繁茂,成为各类水鸟栖息的乐园。

河湖治理从不是单一环节的“零散拼图”,如果科技赋能是守护河湖的“千里眼”、生态修复是唤醒河道的“焕新术”,那要让治理成效扎下深根、告别“治而复乱”,唯有打破部门间的“无形围墙”,攥指成拳推进系统治理,实现标本兼治。

为此,临朐县建立“河湖长+”协作机制,整合公安、法院、水利、生态环境等多部门力量,成立弥河流域生态警务中心和环境资源巡回审判庭,形成治理合力。针对城乡污水问题,改造雨污合流管网,提升污水处理厂出水标准,创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百余个行政村实现污水有效处理,从源头切断了污染来源。五井镇花园河村探索的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模式更是成为省级典型案例,污水经过处理后用于灌溉林地,实现了变废为宝。

初冬的句月湖畔,大片芦苇随风摇曳,与远山近水相映成趣,构成一幅宁静雅致的生态画卷——生态蝶变不仅擦亮了水环境底色,更重塑了城乡宜居空间。临朐县不再满足于“水变清”,更追求“岸变绿、景变美”,以打造沿弥河、汶河生态长廊为重点,实施“绿岸行动”“美河(湖)行动”,绿化河道、植树造林,让河湖岸线成为生态风景线。

从日常保洁的点滴坚守,到系统修复的久久为功;从科技赋能的精准监管,到机制创新的协同发力,临朐县用实打实的举措守护着一泓碧水,让每条河流都成为承载乡愁、滋养民生的幸福河。随着长效管护机制的不断完善,这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必将在朐城大地上持续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