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们反馈,被打的92岁老人是拆迁户,她有4个女儿和1个儿子,其中儿子是最小的一个。 根据杭州网报道,平日里老人同儿子儿媳住在一起,她虽然已是高龄老人,但自己还有一定自理能力,会时常做点简单的饭菜。 那天下午的动静,比平时的争吵要厉害得多。有邻居隔着门听到,儿子正坐在客厅跟客户打电话,声音压得有点低,像是在谈什么要紧的生意。 老人那会儿刚从厨房出来,手里还拿着擦碗布,可能没听清儿子在跟谁说话,也没注意到他打电话的神情,就凑过去轻声问了句“是不是你姐打电话来了?” 这话刚落,就听见儿子猛地拔高声音:“你瞎掺和什么!没看见我正忙吗?” 老人大概是被这声吼吓着了,愣了一下才小声辩解:“我没听清……还以为是家里人呢。” 可儿子没等她说完,就“啪”地挂了电话,起身指着老人的方向,语气里全是不耐烦。 邻居们说,后来的争吵声越来越乱,能听到老人带着哭腔的解释,说自己不是故意的,再之后就是东西倒地的声响,还有老人的闷哼——谁都没想到,就因为这么一句无心的插话,会闹到动手的地步。 民警上门时,老人还攥着那块没放下的擦碗布,围裙上沾了点地上摔碎的瓷碗渣子。她嘴角有点青,说起刚才的事,声音还发颤,却没忘了替儿子开脱:“他就是跟客户谈得不顺利,心里急,不是故意打我的。” 儿子站在一旁,脸色铁青,没怎么说话,直到民警问起动手的原因,才支支吾吾承认,是觉得老人打断了他的生意,一时没控制住脾气。 熟悉老人的邻居都知道,她向来体谅这个小儿子。儿子之前做小生意亏了钱,老人把自己攒的养老钱拿出来帮他还债; 后来分拆迁房,也坚持把房子留给儿子,说“儿子有家,我才算有安稳地方住”。就连平时儿子偶尔跟她拌嘴,她转头跟邻居念叨时,也总说“他压力大,我别给添麻烦”。可这次,一句无心的插话,却没换来儿子的半分耐心。 社区工作人员后来跟老人聊过,问她要不要暂时去女儿家住几天,老人却摇了头,说“我走了,他没人做饭”。 话里的牵挂,让工作人员都觉得心里发酸。几个女儿赶回来后,虽然心疼母亲,却也没多说弟弟什么——老人拉着她们的手反复叮嘱,别跟弟弟闹僵,一家人要好好的,女儿们看着母亲的样子,也只能把话咽了回去。 目前社区已经跟老人的儿子做了多次沟通,明确告诉他,赡养老人不只是提供住处和饮食,更要尊重老人的感受,就算情绪再差,动手打人也是违法行为,若再发生类似情况,会依法追究责任。 儿子后来也给老人道了歉,说自己当时太冲动,但老人到底有没有真正放下这件事,邻居们看她最近很少再像以前那样下楼买菜,偶尔出门也总是低着头,就知道她心里的委屈还没散。 其实说到底,老人要的从来不多,不过是子女多一点耐心,多一句温和的解释。一句无心的插话,本可以用“妈,我在跟客户打电话,等会儿跟您说”轻轻带过,却偏偏用吼叫和拳头来回应。 高龄老人的晚年,不该在这样的委屈和不安里度过,子女的孝顺,也从来不是靠“事后道歉”来弥补,而是在每一件小事里,都藏着对老人的尊重和体谅。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