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在二十年征程节点的天顺风能,正在经历一场历史性的战略转舵。
2025年国际风能展期间,天顺风能以专场分享的形式,首次系统呈现其布局多时的海工业务,再次向行业宣告其“由陆转海”的阶段性成果与坚定决心。
对于稳坐陆风塔筒龙头20载的天顺风能而言,“由陆转海”的转型几乎算得上是破釜沉舟。
天顺风能的转型路径清晰而决绝:一方面,其果断收缩曾占总营收超六成的陆上塔筒及叶片业务,2024年,不仅将塔筒与叶片业务内部整合为“风能装备事业部”,同时,停止陆上塔筒产能扩张,并收缩东部发达省份产能;
另一方面,通过收购与自建,天顺风能在2023年~2025年快速形成全球超100万吨海工产能规划与布局,以全球领先的产能储备,全面押注海上风电未来。
这种主动压缩成熟业务,舍弃短期收益,“重仓”高壁垒、长周期、高前景新赛道的战略魄力,在重资产属性的装备制造领域实属罕见。

从稳坐陆上龙头到勇闯海上新局,这场“由陆转海”的战略转舵,背后有着怎样的形势研判与战略考量?这场涉及产能重构与全球布局的转型,有着怎样的实施路径?对于未来市场格局与价值增长,又有怎样的战略目标与长远展望?
带着这样的疑问,近日,「风芒能源」与天顺风能董事、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朱彬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谈。
驶向“蓝海”:全球风电的未来在海上
风芒能源:为清晰地理解天顺风能的战略转型,能否介绍下公司的业务图谱以及未来资源分配规划?
天顺风能:近年来,天顺风能坚持推进“新能源装备制造+零碳实业发展”双轮驱动战略,该战略下,公司聚焦两大核心业务板块:海工装备制造和风电场运营与开发。
陆上风电装备业务是天顺风能最成熟、最为人熟知的业务,核心产品为塔筒、叶片。其中,陆上塔筒称得上过去20年的核心根基,无论是累计市占率还是累计交付量,天顺风能都创造出了全球第一的成绩。不过在发展战略里,公司选择主动控制陆上塔筒、叶片的业务规模,走精益管理、优化产能、侧重优势区域的路线。
自2015年开始,公司切入了风电开发、运营业务,目前建成及在建规模接近1.8GW,主要布局在山东、湖北、新疆、河南、内蒙等区域。该板块也被称作“零碳业务”,是公司多元化布局的重要补充,也是深化产业链布局,构筑协同优势的重要的举措。
海工装备业务则是天顺风能未来的战略核心,目前已建立起以单桩基础为基础产品,导管架基础为核心产品,漂浮式风电基础、海上升压站、换流站为高端产品及利润增长点的业务战略规划。对于海工板块,公司强调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与战略适应力,不仅推进本地交付能力建设,更提前布局海外产能。未来规划中,天顺风能装备制造板块的业务重心将倾斜至海上。
风芒能源:天顺风能在陆上风电塔筒领域已经做到全球第一,为何收缩成熟业务,选择将战略重心全面转至海上?
天顺风能:这主要基于我们对于行业趋势以及企业实力的聚焦与研判。
从市场趋势来看,经过多轮抢装及近几年市场装机的骤然提速之后,土地、消纳等硬约束的制约愈发明显,陆上风电的增量空间收窄,与之相比,海上风电是更具潜力的蓝海市场。
对于破解土地及消纳等瓶颈,海上风电具备天然优势,叠加机组大型化及产业链的成熟,海上风电降本成效可观,已具备竞争力。更重要的是,随着国家层面利好政策的不断释出,用海审批等限制性条件也逐渐松绑。目前,沿海省份已获国家批复海上风电规划,规模已超3亿千瓦。可以预计,十五五后,国内海上风电将迎来大发展。
与此同时,欧洲、日、韩等国政府为落实能源安全及清洁化转型目标,均设定海上风电发展目标,随着欧洲海风核准规模的持续增长,全球海上风电的建设热潮即将启动。
从竞争形势来看,海上风电同样是具备蓝海属性。
陆上风电装备制造已进入成熟期,叠加陆上建厂门槛低,产能扩张快,难以形成长期有效竞争壁垒,随着塔筒、叶片等装备制造环节工艺成熟,“同质化+无稀缺资源壁垒”的模式,使得竞争逻辑难以避免地从技术竞争转向成本厮杀。目前塔筒行业毛利空间已从原先的25%左右,压缩至个位数,俨然一片“红海”。

海工装备则是一个不同的战场。首先,相比陆上,该环节价值更高,约占风机总成本的30%左右,产业空间更大;其次,海工业务的核心竞争力除制造技术本身外,还依赖于港口、岸线等稀缺资源,这种天然的产能限制,决定了海工领域的竞争不至于如陆上般,陷入无序与内耗。
制造业的竞争,拼的是眼光与速度
风芒能源:对于“由陆转海”的天顺风能而言,如何快速构建起在海工领域的竞争力?
天顺风能:天顺风能切入海工赛道首先是基于公司深耕20年沉淀出的制造实力,但值得注意的是,技术或有相通,但海工产品对于产线及交付能力的要求完全不同。其中,产品重量和尺寸的差异最为直观,通常一节陆上塔筒重100余吨,而海上单桩、漂浮式基础等单台重量可达1500吨,甚至3000-4000吨,这种量级的产品,不仅生产需要码头资源,还需配备紧邻码头的大面积生产及建设用地。
基于此,公司通过收购与自建,先完成产线、吊装设备及交付能力的储备,快速建立起具备海上风电基础装备的生产能力。更关键的是,公司围绕“稀缺岸线资源”展开基地建设,布局全球产能,构建壁垒。

国内方面,公司在阳江、射阳、漳州等七大沿海区域布局海工基地,均配套港池、深水岸线与重型码头,确保1000-4000吨级单桩、导管架可直接通过港口交付。其中,通州湾基地、揭阳基地、阳江基地以及规划中的漳州基地(将按照欧洲标准建设),均具备向全球出口的能力;海外则在欧洲北海核心区布局德国基地,可覆盖北欧、波罗的海等欧洲海工核心市场,形成“国内+欧洲”双枢纽格局。
同时,公司的海工基地已为漂浮式风电提前预留产能。公司预判,海上风电的未来在深远海,漂浮式是趋势,所以工厂在设计时就考虑到下水、滚装等交付需求,一旦需求到位,我们能实现快速漂浮式基础装备产能的快速切换。
风芒能源:通过前瞻性布局岸线资源,开展基地建设,天顺风能建立起了怎样的竞争壁垒?
天顺风能:一方面,经过2年多的布局与发展,公司的海工装备的产能全球领先。随着广东阳江基地的投产,以及射阳二期的扩建,国内产能突破100万吨。目前,德国基地的建设也在稳步推进,未来投产后,公司全球产能将处于领先地位。
另一方面,动辄千吨的海工产品,生产与交付必须依托岸线和港口——没有码头、港口等岸线资源,即便造好也无法交付。但全球适合建设海工基地的深水港本就屈指可数,在环境保护法规日益严格的背景下,新建码头至少需要3~5年的审批建设周期。这意味,通过前瞻性布局,提前锁定产能与岸线资源,公司已经构建起“技术+制造”双重门槛。
再创一项全球第一!
风芒能源:从中报来看,海工板块的盈利尚未释放,您如何看待公司短期的业绩压力的?
天顺风能:公司海工业务毛利率确实在短期内承压,这主要是因为产能尚在爬坡期,通俗来讲,我们现在正处于“产能就绪,等待订单兑现”的关键阶段。我们有信心利用各基地的沿海属地优势,获取较高的市场份额。
目前,公司海工板块的业绩持续向好,2025年上半年,海工板块实现营收2.1亿元,而第三季度,海工板块营收已涨至6.6亿元,公司自战略转型海上风电业务后已逐步进入正轨。

更重要的是,对于海工板块的盈利,我们有充分的耐心和预期。一方面,参考欧洲市场的经验,海工基础一旦进入满产状态,毛利率将稳定在较高水平,远高于当前陆上业务,海外市场的毛利率更是显著高于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公司在行业爆发前已完成产能布局——面对3~5年的审批建设周期,等到市场需求明确后再去追赶,一定为时已晚。
风芒能源:面对欧洲的碳关税、反倾销等贸易壁垒,天顺如何规划全球市场?
天顺风能:在当前的形势下,对于出海企业而言,难免遇到贸易壁垒。但必须指出的是,海工基础不同于风机,不属于“敏感技术”,受地缘政治的影响相对较小。
这从澳大利亚的案例就能看出——他们曾经对中国塔筒征收反倾销税,但后来主动取消,原因很简单:在当地高昂的人工成本之下,愿意从事这个“辛苦”行业的本土企业不多。
实际上,从供需来看,中国的产品无可替代。在欧洲能源转型及能源安全的情境下,本土产能受环保、投资等因素限制,扩产进度缓慢,单桩、导管架等海工基础产能缺口不断扩大,预计2027年缺口超过50万吨,2029年后可能超过100万吨。
同时,为规避相关风险,我们采取了“双轨制”的全球化策略。在欧洲,我们通过德国基地实现本土化生产,满足欧盟的本地化要求,同时规避碳关税风险。对于其他市场,我们可通过国内基地提供具有成本竞争力的产品。
风芒能源: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未来,天顺风能转舵海上风电后有何终极目标?
天顺风能:我们的目标很明确——成为全球海上风电基础结构的领导者。一方面,在产能布局的前提下,我们有信心再度创造海工设备交付“全球第一”的新高度。
除此之外,我们正在从“装备制造商”向“零碳解决方案提供者”转型。通过旗下1.8GW的风电开发业务,我们深度理解终端市场需求;通过海工装备制造,我们参与全球供应链重构;未来,我们还在探索漂浮式基础、氢能等新技术方向。天顺风能的愿景,是成为全球能源转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结语
从2005年到2025年,天顺风能用20年成就陆上塔筒“全球第一”,证明了自身制造实力;如今“由陆转海”的战略转型,则展现了这家老牌风电企业的前瞻与魄力。
正如天顺风能董事长笃信的战略哲学:“在宽处谋布局、于高处争独特”。在海上风电从“调整期”迈向“黄金期”的当下,天顺风能凭借岸线资源的掌控、产能布局的提前、差异化赛道的选择,已经抢占了先发优势。
未来,随着海上订单的释放、全球产能的落地,天顺风能或许将在海上风电的蓝海中,书写下一个20年的新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