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了心要灭掉中国?一股可怕力量来了!这回不是美国出手,普京笑到最后。俄乌冲突爆发三年多,全球车市格局翻了个面,欧洲、日本的车企集体撤出俄罗斯,几乎一夜之间腾出了巨大的市场空白,德国大众、丰田、雷诺等巨头关厂、断供,本土品牌拉达产能又顶不上来。 2024年,中国汽车品牌在俄罗斯市场的地位,像是一把万能钥匙,可以轻松打开销售大门。 可到了2025年,这把钥匙却突然被克里姆林宫收回,换成了一套全新的锁。 这并不是偶然,而是俄罗斯市场给出的迟到账单——告诉所有人,想在这里长期发展,成本比想象中高得多。 事情要从2022年说起,当时,西方车企像大众、丰田在俄乌冲突后纷纷停工、断供,市场一下子空出来一个大缺口。 俄罗斯自己的品牌拉达产能有限,根本补不上空缺,中国车企看到机会,迅速行动,奇瑞、长城、吉利纷纷加大出口和营销力度。 到了2024年,中国品牌占据了俄罗斯新车销量的六成以上,新能源汽车尤其受欢迎,街头随处可见哈弗、奇瑞和吉利的车,成为当地消费者的首选。 但是,这种成功完全依赖外部环境,一旦政策变动,根基就不稳,2025年初,俄罗斯政府开始重新设计市场规则,目标很明确:保护本土工业、增加就业、维护经济主权。 新政策的第一步就是提高门槛:报废税从原来的水平直接上调70%到85%,随后2025年又进一步增加。 进口关税也大幅提高,20%到38%不等,结果,原本利润可观的进口模式变得吃力,很多经销商直接陷入困境。 数据立刻反应了这种冲击,2025年上半年,中国对俄汽车出口量同比下降近一半,达到59.2%。哈弗销量下降40%,奇瑞跌了37%,吉利更是下降67%。 部分卡车品牌甚至被禁止销售,货车出口一度暴跌87%,技术和认证要求也更严格,俄罗斯海关要求所有认证必须在境内完成。 广汽某车型因燃料管缺陷召回近1.7万辆,更让消费者观望,平均售价连续五个月下滑。 面对旧钥匙失效,中国车企没有放弃,而是迅速调整战略,开始在俄罗斯本地“打造新钥匙”。 思路是从单纯卖车,转向真正的本地制造,长城汽车扩建图拉工厂,目标产能20万辆,本地化率达到65%;奇瑞谈合资建厂,吉利尝试半散件(SKD)和全散件(CKD)组装模式。 这意味着,中国车企不再只是把商品运到俄罗斯,而是融入当地产业链,从生产、服务到供应都在本地扎根。 运营方式也在同步升级:公司开始配备俄语客服,与本地供应商合作,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本土化生态。 同时,中国车企没有把希望押在一个市场,俄罗斯波动的同时,墨西哥在2025年前八个月已经超过俄罗斯,成为中国汽车出口第一大市场。 中东、拉美、东南亚市场的布局也在加速,显示中国车企已经具备了全球战略纵深。 俄罗斯市场的变局,是一堂昂贵却必要的课程,它告诉中国车企一个简单但重要的道理:机会窗口期带来的红利不会永远存在,想要长期生存,必须依赖本地化深耕和长期主义。 市场像轮子,车轮在前进,方向盘最终掌握在那些懂得不断打造新钥匙、适应规则变化的人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