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好了! 万万没想到! 31岁的陈梦时隔9个月复出打全运会女单,一回来就撞上“死亡分区”! 作为4号种子被分到下半区,要夺冠得先啃下王曼昱、蒯曼这些硬骨头,首战还遇上了孙铭阳——这小将生胶打法刁钻,专克陈梦这种技术细腻的选手,简直是开门黑预警。 了解国乒的都知道,31岁在女子乒坛早已不算“黄金年龄”,更何况是时隔9个月的伤愈复出。很多人可能忘了,去年陈梦正是因为长期高强度训练导致手腕旧伤复发,才无奈缺席了多站国际赛事,那段时间她甚至连正常握拍都困难,只能一边接受康复治疗,一边在训练馆里做基础力量训练。有球迷拍到过她的训练片段:别人在练多板对拉时,她还在对着墙壁练发球,额头上的汗顺着脸颊往下淌,却始终没停下动作,这种坚持可不是一般人能扛下来的。 更让人揪心的是这个“死亡分区”的含金量——孙铭阳的生胶快攻以“猛、准、狠”著称,球路又低又沉,刚好克制陈梦擅长的中远台相持;王曼昱作为全运会卫冕冠军,身体素质劲爆,正反手实力均衡,近年来多次在大赛中击败过陈梦;还有19岁的蒯曼,作为国乒新生代的佼佼者,冲劲十足,打法没有任何包袱。这意味着陈梦从首轮开始,每一场都得拼尽全力,稍有松懈就可能提前出局,这种赛程强度对久疏战阵的她来说,无疑是双重考验。 但熟悉陈梦的人都清楚,她从来不是怕硬仗的选手。2021年东京奥运会,她在女单决赛中顶住伊藤美诚的冲击,拿下职业生涯首枚奥运单打金牌;2022年世乒赛,她带伤作战,硬生生从死亡之组杀出重围。这位奥运冠军最让人佩服的,从来不是天赋异禀,而是那种“越挫越勇”的韧劲。久疏战阵确实会影响手感,但也让她有了更多时间打磨技术细节——复出前的队内热身赛上,有细心的球迷发现,陈梦的发球旋转比以前更隐蔽了,反手快撕的衔接也更快,显然是在康复期间做了针对性调整。 很多人觉得“生胶专克细腻型打法”是铁律,可他们忘了,陈梦的职业生涯就是在不断打破“铁律”中走过来的。早年她被诟病“大赛心态不稳”,后来硬生生练出了“大心脏”;被说“年龄大了爆发力下降”,她就优化技术动作,用节奏变化弥补体能差距。孙铭阳的生胶虽然刁钻,但陈梦的中远台相持能力和防守反击技术,在女子乒坛依旧是顶尖水平,只要能顶住对手的前几板冲击,把比赛拖入自己擅长的节奏,未必没有胜算。 更值得一提的是,陈梦的复出本身就意义非凡。如今国乒女队新生代选手层出不穷,蒯曼、陈熠等小将势头正猛,很多人都在讨论“陈梦是否已经过了巅峰期”。但她用实际行动证明,运动员的价值从来不是用年龄定义的——31岁的她,依然有挑战顶峰的勇气,依然愿意为了热爱拼尽全力。这种“不服老、不认输”的精神,比输赢本身更让人动容。 有人说全运会的乒乓球比赛比奥运会还难打,因为聚集了国内最顶尖的选手,没有任何冷门可言。陈梦这次复出,或许很难复制当年的辉煌,但她敢于直面死亡分区、敢于在逆境中挑战自我的态度,已经赢了一半。体育竞技的魅力从来不是只有冠军,那些为了梦想坚持到底的身影,同样值得被尊重。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评论列表